图书介绍

试验通信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试验通信概论
  • 何平江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2742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通信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试验通信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通信与通信系统1

1.1.1 通信的基本概念1

1.1.2 通信系统基本模型2

1.1.3 通信系统的分类3

1.2 通信传输信道5

1.2.1 无线电信道5

1.2.2 有线电信道7

1.2.3 光信道7

1.3 通信网及其结构7

1.3.1 通信网的概念7

1.3.2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9

1.4 通信技术10

1.5 衡量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3

1.6 国防科研试验通信网14

1.6.1 国防科研试验通信网的组成14

1.6.2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任务和作用14

1.6.3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构成16

1.6.4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特点17

1.6.5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发展简史18

1.6.6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发展趋势19

第2章 指挥调度通信21

2.1 概述21

2.1.1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任务和作用21

2.1.2 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指挥调度关系21

2.1.3 对指挥调度通信的基本要求23

2.2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和组成23

2.2.1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23

2.2.2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组成23

2.3 指挥调度设备25

2.3.1 指挥调度设备的基本功能25

2.3.2 调度主机26

2.3.3 调度控制台28

2.3.4 调度分机29

2.4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传输与接口30

2.4.1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传输手段30

2.4.2 指挥调通信系统的接口31

2.5 指挥调度通信技术的发展33

第3章 数据通信34

3.1 概述34

3.1.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4

3.1.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35

3.1.3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36

3.1.4 国防科研试验数据通信系统的特点38

3.2 数据通信的基本技术39

3.2.1 数据传输技术39

3.2.2 基带信号的形式41

3.2.3 均衡41

3.2.4 扰乱42

3.2.5 调制42

3.2.6 复用43

3.2.7 定时与同步43

3.2.8 差错控制46

3.3 数据传输47

3.3.1 基带传输47

3.3.2 话音频带传输49

3.3.3 数据利用传输50

3.3.4 数字数据网50

3.4 接口技术53

3.4.1 V.24/V.28接口(RS-232-D接口)53

3.4.2 V.11/V.24接口54

3.4.3 RS-530接口55

3.5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56

3.5.1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的功能及其分类56

3.5.2 基本型控制规程57

3.5.3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58

3.5.4 简化HDLC规程59

3.6 帧中继61

3.7 试验任务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63

3.7.1 试验任务对数据传输的需求63

3.7.2 现有通信能力的分析及其利用64

3.7.3 技术体制的选择64

3.7.4 系统组成与信息流程设计65

3.7.5 接口设计66

3.7.6 同步设计67

3.7.7 设备技术要求和设备配置68

第4章 图像通信69

4.1 概述69

4.1.1 图像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69

4.1.2 图像通信在国防科研试验领域中的应用70

4.2 模拟制图像通信71

4.2.1 监视电视系统71

4.2.2 电视实况转播系统74

4.3 数字制图像通信74

4.3.1 压缩编码技术75

4.3.2 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80

4.3.3 数字制图像通信系统87

4.3.4 多媒体通信95

4.3.5 信道质量对数字图像传输的影响100

4.4 图像信号的主要质量指标101

4.4.1 模拟图像信号的主要质量指标101

4.4.2 数字图像领带的客观评价102

4.4.3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103

4.4.4 声音质量的主观评价104

4.5 图像通信的发展趋势105

第5章 电话通信与交换109

5.1 概述109

5.1.1 电话通信和电话交换的基本概念109

5.1.2 电话网的基本概念111

5.1.3 话务理论基本概念116

5.2 程控交换机118

5.2.1 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系统118

5.2.2 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119

5.2.3 程控交换机接口122

5.2.4 程控交换机信令系统124

5.2.5 数字程控交换机之间的同步方式130

5.3 综合业务数字网132

5.3.1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概念132

5.3.2 ISDN网络的主要功能133

5.3.3 ISDN业务134

5.3.4 ISDN用户-网络接口135

5.4 异步传送方式137

5.4.1 ATM的引入137

5.4.2 电路传送方式、分组传送方式与ATM138

5.4.3 ATM信元139

5.4.4 ATM的异步时分复用140

5.4.6 ATM交换机的基本组成142

5.4.7 ATM(B-ISDN)协议参考模型143

5.4.8 ATM的特点144

5.5 智能网146

5.5.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146

5.5.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147

5.5.3 智能网的国际标准147

第6章 时间与频率系统149

6.1 时间及其用途149

6.1.1 时间的基本概念149

6.1.2 时间的用途151

6.2 时间尺度151

6.2.1 时间尺度151

6.2.2 世界时UT152

6.2.3 历书时ET153

6.2.4 原子时AT154

6.2.5 协调世界时UTC154

6.3 频率标准及其主要技术指标155

6.3.1 晶体振荡器155

6.3.2 原子频率标准156

6.3.3 频率标准主要技术指标158

6.4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161

6.4.1 时间间隔测量161

6.5 时间与频率信号的传递162

6.5.1 短波时号163

6.5.2 长波时号165

6.5.3 广播电视插入标准时间频率信号166

6.5.4 卫星定时167

6.5.5 定时方法的比较168

6.6 时间统一系统169

6.6.1 标准化时统设备169

6.6.2 B码终端172

6.6.3 时统设备的配置选择172

6.6.4 时统系统的发展173

第7章 短波通信176

7.1 短波信道的传播特性和频率预测176

7.1.1 短波传播的基本形式176

7.1.2 短波电离层传播特性178

7.1.3 频率预测和选择182

7.2 短波单边带通信技术185

7.2.1 单边带传输消息的机理185

7.2.2 单边带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原理186

7.3 短波信道数据传输技术188

7.3.1 分集接收技术188

7.3.2 差错控制技术192

7.3.3 传输数据信号的调制解调技术193

7.4 短波自适应通信技术198

7.4.1 频率长期预报存在的缺陷198

7.4.2 自适应通信的概念和实现方法199

7.4.3 频率自适应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200

7.4.4 其它自适应技术203

7.5 短波通信线路的设计概要207

7.5.1 短波通信线路设计的任务207

7.5.2 基本传播损耗的估算208

7.5.3 无线电干扰210

7.5.4 接电机输入端最小信号电平估算211

7.5.5 无线增益和馈线系统损耗212

7.5.6 最小发射功率的确定213

7.5.7 接收端场强的估计213

7.6 短波通信的发展214

第8章 超短波通信217

8.1 天地超短波信道的传播特性217

8.1.1 多径衰落217

8.1.2 电离层闪烁220

8.1.3 大气吸收222

8.1.4 天线指向误差223

8.1.5 极化误差223

8.2 超短波通信中的关键技术224

8.2.1 扩频通信技术224

8.2.2 多普勒频移抵消技术227

8.2.3 窄带调制解调技术228

8.3 天地超短波通信系统230

8.3.1 超短波通信地面站230

8.3.2 通信监控中心236

8.4 天地超短波通信线路的计算237

8.4.1 天地超短波通信线路计算模型237

8.4.2 线路计算的基本参数和公式237

第9章 微波通信240

9.1 概述240

9.2.1 微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241

9.2.2 自由空间传播的大气效应242

9.2.3 自由空间传播的地面效应244

9.2.4 衰落及抗衰落技术247

9.3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248

9.3.1 系统构成及其工作原理248

9.3.2 微波站设备249

9.3.3 微波中继通信的发展趋势251

9.4 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系统252

9.4.1 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252

9.4.2 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站253

9.4.3 多址联接和分配技术256

9.4.4 国防科研试验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系统261

9.4.5 发展趋势262

9.5 系统总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263

9.5.1 无线信道容量的选择和确定263

9.5.2 频率配置264

9.5.3 进网方式和传输性能265

9.5.4 传播中断率与衰落储备量266

9.5.5 路由选择268

9.5.6 天线高度的确定269

第10章 卫星通信273

10.1 概述273

10.1.1 卫星通信的特点273

10.1.2 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274

10.1.3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275

10.1.4 卫星通信在国防科研试验中的应用276

10.2 卫星通信电波传播性和噪声277

10.2.1 电波传播特性277

10.2.2 噪声和干扰280

10.3 卫星通信体制282

10.3.1 基带信号处理282

10.3.2 多址联接方式286

10.3.3 多址分配方式290

10.4 通信卫星291

10.4.1 通信卫星的分类及其轨道291

10.4.2 通信卫星的组成292

10.4.3 通信卫星主要性能参数294

10.5 卫星通信地球站294

10.5.1 地球站的组成294

10.5.2 地球站的主要性能指标295

10.5.3 地球站的分类及标准296

10.5.4 天线分系统296

10.5.6 低噪声接收分系统300

10.5.7 变频分系统301

10.5.8 信道调制解调设备和基带处理单元302

10.5.9 地面接口单元303

10.6 卫星通信线路计算与系统设计304

10.6.1 数字卫星通信线路的质量指标304

10.6.2 信息传输所需要的载噪比305

10.6.3 线路计算基本方程306

10.6.4 系统总体设计308

10.7 卫星通信的发展与展望310

10.7.1 开发和使用更高的工作频段310

10.7.2 数字化卫星电视广播技术311

10.7.3 VSAT卫星通信312

10.7.4 宽带卫星通信313

10.7.5 移动卫星通信313

第11章 移动通信315

11.1 概述315

11.1.1 移动通信的分类和应用315

1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317

11.1.3 移动通信工作频段319

11.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320

11.2.1 多址技术320

11.2.2 数字调制技术322

11.2.3 信道纠错编码技术323

11.2.4 话音编码技术324

11.2.5 分集接收技术324

11.2.6 组网技术324

11.2.7 移动交换和移动性管理技术328

11.2.8 信令技术330

11.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31

11.3.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31

11.3.2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34

11.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339

11.4.1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分类339

11.4.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41

11.4.3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性342

11.5 系统设计343

11.5.1 电波传播特性及其损耗估计343

11.5.2 系统容量估计346

11.5.3 移动无线电路的设计与计算349

11.5.4 抗电磁干扰设计351

11.6 移动通信展望354

12.1 概述356

12.1.1 光纤通信的历史和现状356

12.1.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357

12.1.3 光纤通信的主要光元器件357

12.2 光纤的传输特性359

12.2.1 光纤的损耗特性359

12.2.2 光纤的色散特性360

12.3 光无源器件360

12.3.1 光纤连接器360

12.3.2 光纤的永久连接361

12.3.3 光耦合器361

12.4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362

12.4.1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362

12.4.2 光发送机362

12.4.3 光接收机363

12.4.4 线路码型364

12.4.5 光中继器365

12.5 光同步数字传输网365

12.5.1 帧结构366

12.5.2 基本复用映射结构367

12.5.3 插入提取复用器369

12.5.4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370

12.5.5 自愈网370

12.6 光纤接入网373

12.6.1 接入网的定义373

12.6.2 光纤接入网拓扑结构374

12.6.3 V5接口377

12.7 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378

12.7.1 传输损伤378

12.7.2 光传输系统的设计382

12.7.3 光接口和电接口383

12.8 现代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386

12.8.1 网络化386

12.8.2 大容量与高速化386

12.8.3 传输与交换的结合387

12.8.4 全光化387

第13章 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388

13.1 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388

13.1.1 保密通信的基本概念388

13.1.2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389

13.2 密码体制与密码算法391

13.2.1 密码体制391

13.2.2 密码算法391

13.2.3 序列密码392

13.2.4 分组密码394

13.2.5 密码同步396

13.2.6 密钥398

13.3 话音通信保密技术400

13.3.1 模拟置乱技术400

13.3.2 数字加密技术402

13.4 通信网保密与信息安全技术404

13.4.1 通信网的加密方式404

13.4.2 安全保密技术405

13.4.3 密钥管理技术405

13.4.4 信息系统安全的体系结构408

13.4.5 信息系统的安全协议及标准体系411

13.4.6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412

13.5 保密通信系统总体设计414

13.5.1 保密通信对传输信道的要求414

13.5.2 保密系统安全策略415

13.5.3 保密系统总体设计的一般原则416

13.6 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发展趋势416

13.6.1 密码新理论、新思想和新体制417

13.6.2 信息基础结构中的安全保密技术418

第14章 通信网管理422

14.1 概述422

14.1.1 网管思想与网管系统的演变422

14.1.2 网管模型424

14.1.3 网管功能426

14.2 通信管理网的体系结构428

14.2.1 TMN的功能结构429

14.2.2 信息结构431

14.2.3 TMN的物理结构433

14.3 网络管理协议434

14.3.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435

14.3.2 通用管理信息协议440

14.4 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442

14.4.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442

14.4.3 组织结构设计444

14.4.4 网管系统的数据通信网设计445

14.4.5 被管系统的接入设计445

14.4.6 网管系统平台设计446

14.4.7 软件设计448

14.4.8 数据库设计450

第15章 通信网的规划和设计452

15.1 通信网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52

15.2 通信业务预测455

15.2.1 通信业务预测的基本概念455

15.2.2 用户预测和业务量预测的常用方法456

15.2.3 局间业务流量的预测方法462

15.3 通信工程设计和基本建设程序465

15.3.1 通信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主要内容465

15.3.2 国防科研试验通信工程基本建设程序467

参考文献470

缩略语4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