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 刘文英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2074·455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初民对意识的想象3

1. 原始意识观念的产生3

2. 原始葬俗中的意识--灵魂观念9

3. 意识--灵魂观念产生的路径12

4. 灵魂的“形象”与灵魂观念的矛盾17

二、意识概念的形成和演变23

1. 灵魂23

2. 精神36

3. “心”43

4. 意识49

三、意识能不能离开人的肉体?--形神关系总量53

1. 《内业》篇的“形为精(神)舍”说54

2. 庄子所谓神之“丧耦”、“离形”56

3. 荀子论“形具而神生”60

4. 《黄帝内经》的形神论63

5. 《淮南子》和太史公的形神论66

6. 桓谭的形神烛火之喻70

7. 王充论“精神依倚形体”72

8. 魏晋唯物主义者的形神观念76

9. 《列子》的“神心独运”和《抱朴子》的“形依神立”78

10. 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82

11. 范缜的“形质神用”说及其伟大贡献88

12. 隋唐佛学所谓形为心(神)生95

13. 程朱陆王所谓“虚灵无物”97

14. 宋明唯物主义的形神观念100

15. 王夫之对形神关系的辩证理解104

四、意识是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物关系问题109

1. 孔子的“生知”、“学知”与孟子的“不学而知”110

2. 老子的“涤除玄监(鉴)”和庄子的“用心若镜”112

3. 公孙龙所谓“目不见”与“神不见”117

4. 墨家论知之“貌物”和“论物”118

5. 《内业》篇论心之“照知万物”120

6. 荀子论“知不所合”122

7. 《淮南子》的镜水之喻及其不彻底性124

8. 扬雄所谓神能“潜天潜地”126

9. 王充对“识知”的理解128

10. 何晏、郭象对意识本质的歪曲129

11. 僧肇对“圣心”的分析和神化132

12. 隋唐佛学所谓“心识”产生“外境”136

13. 张载的“感须有物”与“以物为心”140

14. 朱熹所谓“虚灵万理具足”143

15. 王阳明所谓“灵明充塞天地”146

16. 罗钦顺等对“灵明”说的批判148

17. 王夫之对心物关系的辩证分析150

五、感觉和思维的区别与联系--闻见、思虑的关系问题157

1. 孔子对“闻见”与“思”的研究158

2. 老庄对“闻见”和“思虑”的否定160

3. 孟子论“耳目之官”和“心之官”163

4. 墨家论“耳目之实”和“心之察辩”165

5. 荀子论“心有征知”和“必待五官”166

6. 王充论“闻见”与“心意”的结合170

7. 王弼的“本末”范畴及对意识过程的探讨172

8. 范缜论“痛痒之知”与“是非之虑”174

9. 佛学对意识形式和意识过程的分析175

10. 张载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180

11. 程朱论“豁然贯通”的意识状态182

12. 陆王论“即心明理”的直觉186

13. 王廷相论“思与见闻之会”189

14. 王夫之论见闻与心智的辩证统一193

六、语言能不能充分表达人的思想?--言意关系问题199

1. 先秦时期的言意问题200

(1)“言不尽意论”的发展和演变209

2.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209

(2)“言尽意论”对“言不尽意论”的反驳218

3. “言意之辩”的影响和余波223

七、关于意识修养问题234

1. 孔子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234

2. 老子“致虚守静”的修养原则237

3. 庄子的“混沌”说与“坐忘”论239

4. 从关尹子的“清淡”到《心术》 篇的“静因”242

5. 子思的“正心诚意”和孟子的“尽心知性”246

6. 荀子对“虚壹而静”的辩证理解249

7. 韩非的“孔窍虚”与“思虚静”252

8. 《经法》的“虚静”原则和“四无”要求253

9. 王弼的“忘象”和郭象的“玄冥”255

10. 道教的神学意识修养论258

11. 佛教的神学意识修养论261

12. 程朱所谓“居敬穷理”264

13. 陆王所谓“明心见性”268

14. 王廷相论意识的“交相养”272

15.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意识修养论的总结274

八、关于思维器官问题282

1. 思维的器官是心还是脑?282

2. 《内经》的“心主神明”说285

3. 从“心主神明”到“脑主神明”289

4. 王清任的“脑髓说”295

1. 神道主义的占梦迷信299

九、关于梦的认识和探索299

2. 唯心主义对梦的歪曲306

3. 科学和唯物主义对梦的探索314

(1)梦是不是精神离开肉体的独立活动?314

(2)梦是不是吉凶祸福的先兆?317

(3)梦同清醒的知觉有什么区别?322

(4)做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328

甲、梦的生理病理原因328

乙、梦的精神心理原因334

丙、两种梦因的关系和联系338

十、关于“人工智能”的猜测和预见348

结语353

附记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