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德国文学史 第5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范大灿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 ISBN:978754470140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文学史-德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德国文学史 第5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战后德国文学1
第一节 战后德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1
一 德国东、西政治横断1
二 战后德国文化分裂3
三 占领国对德文化政策6
四 “零点”情绪、意识与希望10
五 “托马斯·曼风波”14
六 《呼吁》杂志、“年青一代”、“四七社”19
七 年青一代不沉默24
第二节 多样格局中的西部文学起步28
一 战后“内心流亡”作品28
二 主流文学无“零点”意识35
三 流亡者的作品37
四 纳粹狱中产生的文学44
五 “砍光伐尽”、“废墟文学”48
六 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和《在大门外》52
七 “短篇故事”55
第三节 苏联占领区文学59
一 流亡者归来59
二 起步中的东部文学61
三 《死者青春长在》和《斯大林格勒》63
第二章 联邦德国文学67
第一节 50年代的政治环境和文学的反应67
一 “阿登纳时代”67
二 文学的反应71
第二节 “诗歌的十年”74
一 现代诗74
二 本恩和“绝对诗”76
三 自然景物诗82
四 君特·艾希的新诗85
五 卡施尼茨和萨克斯的“古典现代”诗89
六 “封闭诗大师”策兰94
七 “学者型诗人”巴赫曼100
八 “时代批评者”恩岑斯贝格103
九 “具体诗”语言实验108
第三节 力作匮乏的戏剧111
一 戏剧生活111
二 布莱希特戏剧在西德113
三 弗里施和迪伦马特戏剧114
(一)弗里施的寓意剧117
(二)迪伦马特的怪诞喜剧121
四 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剧126
第四节 广播剧129
一 总论129
二 君特·艾希的《梦》132
第五节 从“危机”到辉煌的小说133
一 “小说危机”133
二 现实主义思潮135
三 克彭的战后德国社会三部曲139
四 伯尔的长篇小说144
五 安德施的“自由选择”149
六 格拉斯的《铁皮鼓》153
七 “德—德”题材作家约翰逊157
八 “四七社”作家之外161
第六节 走向“文学政治化”的60年代166
一 文学的社会环境166
二 “议院外反对派”和大学生运动168
三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170
四 作家“政治化”172
五 作家的分歧和“四七社”解体177
第七节 “政治诗”179
第八节 “政治化”烛照下的戏剧182
一 时代与创作182
二 “文献剧”185
(一)彼得·魏斯与“文献剧”187
(二)霍赫胡特和基普哈特的“文献剧”191
三 “大众剧”194
(一)施佩尔的剧作196
(二)克勒茨的剧作198
四 汉特克的“语言剧”199
第九节 当前社会关怀小说202
一 不变的精神202
二 时代批评与反思主题的新收获204
(一)伯尔和格拉斯204
(二)马丁·瓦尔泽210
(三)西格弗里德·伦茨213
三 “六一社”文学217
四 “产业工人文学社”的创作222
五 “新现实主义科隆派”227
第十节 70年代“新主体性”文学231
一 社会“倾向性转折”231
二 对“政治化”的反思233
三 “第二种文化”236
四 “新主体性”现象237
第十一节 “新主体性”叙事239
一 自叙性、自传性作品239
二 往事回眸242
三 激情后的内转246
四 新逝年月回视248
五 “父亲文学”253
六 视角“另类”的小说255
七 历史、传记小说257
第十二节 诗歌新潮258
一 新高潮与“回归”倾向258
二 新一代年轻诗人261
三 对新诗的追求264
四 “日常生活诗”268
(一)尼科拉斯·博恩269
(二)于尔根·贝克尔270
(三)罗尔夫·迪特尔·布林克曼271
(四)于尔根·特奥巴尔迪273
五 “方言诗”275
第十三节 难以一律的戏剧277
一 “造反”后的动向277
二 “平平淡淡的时期”279
三 贝恩哈德戏剧281
四 施特劳斯戏剧286
五 克勒茨的“大众剧”292
六 其他作家的剧作295
第十四节 女作家的小说300
一 女性文学潮流300
二 女性叙事文学一瞥304
三 巴赫曼的《马利纳》311
第十五节 多元共生的80年代314
一 “佳作难寻”的争论及“代沟”冲突314
二 众说纷纭和多元格局316
三 “后现代”思潮生发321
四 “后现代”理论和“互文性”325
第十六节 “后现代”和现实主义叙事327
一 “后现代”方阵327
二 施特劳斯的小说331
三 现实主义巨著335
(一)《抵抗的美学》335
(二)《周年纪念日》338
第十七节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戏剧342
一 施特劳斯的戏剧342
二 其他作家的剧作344
第十八节 调整本体建构的诗歌346
一 回归艺术性346
二 个人化风格348
三 语言活动放大351
第三章 民主德国文学353
第一节 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基本发展(1950年至60年代中期)353
一 政治与文学353
二 反“形式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54
三 “解冻期”,“新路线”357
四 “比特费尔德道路”358
五 “柏林墙”,第二次“比特费尔德会议”360
第二节 触摸基本历史结构的叙事361
一 “建设文学”361
二 “抵达文学”365
三 战争、反法西斯和革命斗争史文学370
第三节 重要的诗人374
一 约翰内斯·R.贝希尔375
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377
三 埃里希·阿伦特379
四 彼得·胡赫尔380
五 约翰内斯·鲍勃洛夫斯基382
第四节 戏剧的发展383
一 沃尔夫戏剧383
二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实践和探讨385
三 在布莱希特影响下391
第五节 控制、宽松环境下的“民主事宜”(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396
一 文学讨论此起彼伏396
二 政治、文学新时期399
三 政治的规约和“比尔曼事件”400
第六节 “诗歌浪潮”的合唱403
一 新一代诗人404
二 不同声音的群体405
第七节 受人关注的小说411
一 西格斯的开创412
二 个性张扬的新葩413
三 璀璨的另一章417
第八节 辩证对待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戏剧421
一 哈克斯的“后革命戏剧”421
二 米勒的“新戏剧”423
三 布劳恩的现实生活剧426
第九节 最后阶段的民德社会、文学基本状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428
一 继续宽松的大环境428
二 与时代嬗变同步的走势430
三 在历史的选择下432
第十节 小说的动向434
一 开掘神话传说题材434
二 女性文学437
三 环境文学438
四 生活的现实主义439
第十一节 诗歌的动向441
一 环境诗441
二 主题变换442
三 只为自己写442
第十二节 戏剧的动向444
一 现实生活剧444
二 历史剧445
三 海因的剧作447
第四章 统一后的文学449
第一节 文学论争潮449
第二节 文学走势和倾向述要453
附录461
主要作家作品中外文译名对照表461
参考书目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