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1503332.jpg)
- 燕国桢,秦醉霞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200887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1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
二、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3
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6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社会经济政治前提6
二、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当时科学成果的总结、变革和发展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23
一、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科学体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23
二、当代的历史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29
第四节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32
一、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32
二、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33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多层次规律36
第一节 彻底的唯物论36
一、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范畴36
二、物质与运动、时空不可分割39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兼评“世界1、2、3”)4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49
一、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与系统论49
二、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多层次规律构成的科学体系52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及其辩证关系5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55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61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67
一、质、量、序互变规律67
二、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75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规律80
一、内容决定形式规律80
二、现象表现本质规律82
三、因果制约规律85
四、必然偶然联系规律89
五、可能性转化现实性规律92
一、认识的主体的客体97
第二章 唯物辩证的认识运动97
第一节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97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互相依存和转化101
三、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102
第二节 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与认识规律106
一、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10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头等地位和决定作用109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总规律113
第三节 唯物辩证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121
一、唯物辩证的逻辑思维规律121
二、唯物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125
三、唯物辩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128
第四节 唯物辩证的真理观131
一、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131
二、真理是一个过程,是全面的、具本的136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与论证的依据和手段140
第五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143
一、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143
二、党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144
三、遵循党的思想路线,发挥主观能动性145
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147
第一节 人类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结构系统147
一、一般科学世界观与唯物史观147
二、社会有机体是多层次的动态网络结构149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5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50
一、社会基本矛盾构成的多层次动力156
三、群众和个人的历史动力作用162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制约着社会形态的更替169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规律169
二、关于《第三次浪潮》的评述172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175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179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179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9
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83
三、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18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是私有制商品生产的最高阶段186
一、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186
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兼评“知识价值论”)187
三、货币的本质及其流通规律193
四、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95
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96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198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98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01
三、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03
四、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207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垄断资本主义209
一、垄断代替自由竞争209
二、垄断的实质210
三、垄断与竞争212
四、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213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替遍发展218
第一节 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动因218
一、新技术革命的特点218
二、新技术革命的动因220
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影响223
一、新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结构的影响223
二、新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影响227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及其原因230
第三节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30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态233
三、资产阶级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调节235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兼评“混合经济论”)238
第四节 资本和劳动对立关系的新发展241
一、资本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变化(兼评“经理革命论” )241
二、资本剥削对象的扩大和整体工人的形成(兼评“知识阶级论”)245
三、社会劳动日的缩短,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47
四、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和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249
五、无产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新特点254
一、资本国际化和跨国公司258
第五节 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25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的国际调节262
三、南北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两极分化264
第六章 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和精神文明的演变270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国家270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和本质270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兼评“中性国家论”)271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本政体27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民主280
一、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280
二、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283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权利是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兼评“天赋人权”和“管理民主化”)285
一、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295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295
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步性和畸形性298
第七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301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01
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01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303
三、垄断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309
第二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表现317
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17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321
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决定资本主义世界政治324
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27
第三节 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327
二、无产阶级的特点和历史使命331
三、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代334
四、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36
第八章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339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339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条件339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344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348
一、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349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和职能351
三、无产阶级专政体系353
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356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356
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358
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361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3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65
一、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365
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3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369
一、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369
二、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72
三、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76
四、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378
五、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79
六、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8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84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初步得到证明384
二、全面地历史地考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92
第四节 从各国实际出发,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397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397
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统一的模式398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当代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任务400
第五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406
一、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406
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408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412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4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41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414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的方法4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418
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418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地位419
三、正确处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关系4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424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理想的社会424
二、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425
三、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427
四、评“共产主义渺茫论”430
结束语:共产主义理想与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433
第一节 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依靠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自觉斗争433
一、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作指导,自觉地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433
二、关于从人的天然本性出发引伸的共产主义的评述435
第二节 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对共产主义实践具有重大意义438
一、世界观的本质、特殊品格和结构系统438
二、人生观的本质、特殊品格和结构系统444
三、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456
第三节 自觉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与革命的共产主义人生观459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重视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与人生观459
二、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与革命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主要途径460
后记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