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 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 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
  • 陈剩勇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0784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 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导言1

Ⅰ 夏朝:一个斯芬克斯之谜1

Ⅱ “夏为中国之人”吗?6

Ⅲ 静态比勘与动态观照10

Ⅳ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14

上篇19

第一章 “夏执玄戉”与东南史前文化玉、石钺19

一、玄钺:夏朝军事统率权的象征19

图1 商代青铜钺22

图2 良渚文化玉钺复原图23

图3 夏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玉钺27

二、玉钺的起源30

图4 二里头文化玉钺31

图5 黄河中游地区的石钺32

图6 黄河下游地区的石钺33

图7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的石钺35

图9 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的石钺36

图8 崧泽文化的石钺36

图10 良渚文化玉钺41

图11 夏、商玉钺与东南史前文化的玉、石钺(一)43

三、东南史前石钺与商周青铜钺44

图12 夏、商玉钺与东南史前文化石钺(二)44

图13 东南史前文化石钺与早商青铜钺(一)46

图14 东南史前文化玉、石钺与商代青铜钺(二)47

一、夏朝始铸“九鼎”49

第二章 夏鼎、饕餮纹与良渚文化玉器“神徽”49

图15 殷周时代的青铜鼎50

图16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54

图17 夏代晚期镶嵌绿松石铜牌饰54

二、三代青铜鼎的渊源56

图18 山东龙山文化陶鼎60

图19 后岗二期文化陶鼎60

图20 河南龙山文化陶鼎60

图21 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陶鼎61

三、良渚文化玉器“神徽”与三代青铜鼎饕餮纹62

图22 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63

图23 良渚文化“琮王”纹饰示意图65

图24 反山“琮王”正面直槽内雕刻的“神徽”67

图25 瑶山遗址出土的玉牌饰纹饰69

图26 良渚文化简化“神人兽面神徽”69

图27 良渚文化玉冠状饰、玉三叉形器的纹饰70

图28 良渚文化与商代的云雷纹71

图29 良渚文化玉琮纹饰72

图30 良渚文化玉琮与早商铜方鼎饕餮纹布局图73

四、从良渚文化到夏、商饕餮纹的演化看夏文化的发祥地74

图31 二里头文化四期出土的饕餮纹铜牌饰77

图32 二里头文化晚期龙纹陶片和玉柄形饰78

图33 二里头文化二期即夏代铜牌饰的饕餮纹79

图34 山东龙山文化玉圭饕餮纹80

图35 良渚文化与夏代饕餮纹对照图81

一、夏后佩玉璜83

第三章 夏室宝玉:夏后氏之璜、玄圭与先夏历法图83

图36 传世的夏代玉璜86

图37 崧泽文化玉璜88

图38 北阴阳营文化和薛家岗文化的玉璜89

图39 反山良渚文化暮地出土的大玉璜90

图40 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出土的大玉璜91

图41 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出土的龙首玉璜92

图42 巫山大溪文化的玉璜93

图43 中原史前文化的玉、石璜94

图44 卡若文化、红山文化的玉、石璜94

二、“禹锡玄圭,告厥成功”95

图45 东南史前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玉圭98

图46 东南史前文化与夏代的圭形器100

图47 薛家岗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玉、石刀102

三、夏历、“神龟负书”传说与先夏玉板历法图103

图48 安徽含山出土的史前时代玉龟形制示意图105

图49 安徽含山出土的先夏历法图105

一、“自禹兴而修社祀”111

第四章 “夏后氏社祀”与良渚文化祭坛111

二、“社”与史前祭祀遗迹的一般性考察115

图50 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遗址118

图51 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迹120

图52 齐家文化祭祀遗迹121

三、良渚文化祭坛:“夏社”的原型124

图53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125

图54 瑶山良渚文化祭坛结构示意图128

第五章 夏族埋葬习俗与礼器、祭器130

一、“夏后氏堲周”130

图55 史前期瓮棺葬的葬具形制图131

图56 中国史前期含有瓮棺葬的文化遗址132

图57 殷墟商代大型墓的墓室结构134

图58 西周初期大型墓平、剖面图135

图59 北京房山西周初期重棺一椁墓136

图60 良渚文化的“堲周”葬俗138

二、鼎、豆、壶等礼祭器及其他140

图61 良渚文化、后良渚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鸭形壶”143

三、“禹作为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145

图62 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云雷纹陶片153

图63 良渚文化“内红外黑”式陶鼎154

第六章 夏族物质文化:水稻、舟辑与丝织155

一、夏人与稻作文化的传播155

图64 中国史前栽培稻传播图161

二、从夏人的海洋民族特性看夏族的原居地162

图65 阿姆渡文化的陶舟与木桨165

图66 阿姆渡文化木架方形井平面图168

三、“夏后氏之绸炼”与蚕桑丝织业的起源170

第七章 夏文化发祥地的民俗学、语言学证据183

一、江南会稽与大禹陵183

图67 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186

二、东南地区的禹、舜故迹188

三、“大禹治水”传说的本相192

四、防风氏神话的民俗底蕴205

五、从语言化石看夏人的原居地213

总结与探讨:夏族的发祥地在长江下游地区223

下篇234

第八章 夏朝初期的王畿在长江下游地区234

一、夏初王畿仍在东南地区的文献学证据234

图68 山东嘉祥武梁祠汉代石刻大禹像235

二、“涂山”诸说驳议241

三、“会稽”地望辨正252

图69 涂山、会稽地理位置图252

第九章 夏朝崛起及其向中原地区的迁徙263

一、“天下万国”:夏王朝诞生的时代背景263

图70 河南濮阳仰韶文化蚌壳摆塑的龙、虎图266

图71 甘肃秦安大地湾F901“殿堂式”大房子遗址268

图72 红山文化玉龙272

图73 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古城堡遗址平面图274

图74 陶寺墓地彩绘蟠龙纹陶盘275

二、 东南地区:从游群、部落到酋邦278

图75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287

三、宇宙期:夏人北迁南徙的契机291

图76 上海地区距今5460士110年~2500年间气候波动曲线297

四、夏鲧与有莘氏的政治联姻301

图77 良渚文化先民(即夏人)北迁南徙路线示意图302

图78 花厅墓地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纹饰305

图79 龙山时代古城堡位置图310

五、鲧霸九州的失败与夏禹的重新崛起315

一、母权制:历史还是神话?333

第十章 “禹传子”与中国古代母系社会333

二、中国母系社会发轫于黄帝时期340

三、“禹传子”:母系社会解体的界标346

四、国家诞生前夕盛行母系制的原因356

五、简短的结语366

第十一章 夏代国家形态:传统“家天下”专制王朝的原型369

一、夏代国家形态的一般性特征369

二、夏后:专制王权与传子制374

图80 夏桀以人为辇图382

三、国家组织与“大人世及以为礼”384

图81 二里头夏商遗址出土的铜岭388

四、都邑之制及其迁徙沿革389

五、夏代方国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395

六、“九州”:夏代人的世界秩序399

图82 《禹贡》九州地势图401

一、“礼”与“礼”的诞生409

第十二章 夏礼:第一王朝的政教法度和朝章国典409

二、夏礼:从文献上考察415

三、夏礼:从田野考古资料考察431

图83 短圆筒形玉琮及其纹饰示意图433

图84 矮方柱体玉琮及其纹饰示意图434

图85 长方柱形玉琮及其纹饰示意图435

图86 玉璧436

图87 玉三叉形器(Ⅰ式)436

图88 玉三叉形器(Ⅱ式)437

图89 玉冠状饰(Ⅰ)438

图90 玉冠状饰(Ⅱ)438

后记4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