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1488213.jpg)
- 张养才,何维勋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05197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农业气象灾害1
1 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气候变量3
一、气候变量的波动性变化3
二、气候变量的不连续性变化6
三、异常气象(极端变量)6
2 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9
一、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9
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及其危害12
三、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5
3 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19
参考文献23
第二章 低温冷害24
1 低温冷害及其天气气候特征24
一、低温冷害的天气气候特征25
二、低温冷害的类型30
三、低温冷害指标与作物受害机理33
四、低温冷害与农业布局49
2 东北地区的低温冷害51
一、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低温气候52
二、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冷害59
三、冷害类型及地区分布68
3 南方水稻低温冷害74
一、早稻育秧期低温冷害75
二、后季稻抽穗开花期低温冷害84
4 橡胶树寒害105
一、橡胶树寒害类型106
二、橡胶树寒害指标110
三、橡胶树寒害气候规律113
5 防御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118
一、掌握低温气候规律,调整农业布局119
二、利用和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能力120
四、运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冷害123
三、开展低温冷害预报123
参考文献126
第三章 霜冻129
1 霜冻的概念和类型130
一、霜冻的概念130
二、霜冻的类型131
三、霜冻对植物危害的机理133
2 霜冻发生的天气气候特征136
一、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136
二、发生霜冻的环流形势138
三、霜冻与地理环境144
四、霜冻的指标147
五、霜冻的气候特征150
3 主要农业植物的霜冻158
一、粮食作物的霜冻158
二、园艺作物的霜冻166
三、经济作物的霜冻174
4 霜冻的防御措施182
一、避开霜冻危害的措施182
二、以防为主的防霜冻方法185
三、抗御霜冻的措施187
参考文献199
第四章 冻害202
1 冻害发生及其危害机理202
一、冻害发生的天气特征202
二、冻害发生的地区206
三、植物冻害的机理208
2 北方地区冬小麦冻害212
一、冬小麦冻害及其影响因子212
二、冬小麦冻害类型和指标216
三、冬小麦冻害区域及其区划221
3 亚热带地区柑桔冻害227
一、柑桔冻害的天气类型229
二、柑桔冻害部位、症状及其指标230
三、柑桔冻害气候规律及其区划238
4 防御冻害的措施253
一、培育耐寒品种,提高抗冻能力253
二、加强冬前管理,增强抗冻能力254
三、利用局地小气候环境,实行避冻栽培256
四、积极采用防冻措施258
参考文献259
第五章 干旱261
1 干旱的概念和分类262
一、干旱的概念262
二、干旱的分类263
2 干旱的成因265
一、干旱的天气形势265
二、干旱危害作物的机理267
三、影响干旱严重程度的因素269
一、降水量272
3 干旱的指标272
二、连续无雨日数274
三、降水距平百分数274
四、土壤水分275
五、土壤湿度275
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276
七、水分供求差277
八、相对蒸散量278
九、作物层温度与气温差279
十、帕默尔干旱指数281
4 干旱的时空分布282
一、干旱在时间上的分布282
二、干旱在地区上的分布285
三、季节干旱的地区分布288
5 几种主要作物的旱害294
一、稻的旱害294
二、小麦旱害297
三、棉花旱害299
四、大豆旱害301
五、茶树干旱302
六、烤烟旱害303
七、果树干旱304
6 干旱的防御措施306
一、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农业结构306
二、兴修水利,合理灌溉309
三、平整土地,深耕改土311
四、抗旱播种314
五、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316
六、抑制蒸发、蒸腾317
参考文献320
第六章 干热风与热害322
1 干热风的成因和类型322
一、干热风天气的环流特征322
二、干热风天气的类型324
2 干热风对冬、春小麦的危害326
一、冬、春小麦受干热风危害时期及症状327
二、冬、春小麦受干热风危害机理329
三、冬、春小麦受干热风危害指标333
四、干热风时空分布及其区划337
3 防御干热风的措施343
一、运用综合农业措施防御干热风343
二、喷洒化学药剂防御干热风344
4 水稻的高温危害348
参考文献353
第七章 涝灾355
1 涝灾的概念和分类356
2 涝灾的成因358
一、涝灾的天气形势358
二、涝灾与作物362
三、涝灾与地形364
五、涝灾的社会因素365
四、湿害与土壤结构365
3 涝灾的时空分布366
4 主要作物的涝灾371
一、水稻洪水害371
二、三麦湿害373
三、玉米涝害和湿害376
四、棉花涝灾378
五、花生涝害379
六、茶树湿害380
七、烤烟的涝害、湿害382
5 涝灾的防御382
一、治理河流,修筑水库382
二、修好田间排水沟384
三、改良土壤结构386
四、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防涝栽培387
参考文献389
二、大风分布391
一、大风种类391
第八章 大风和风沙391
1 大风概述391
三、风害概述394
2 冬、春季常见的几种大风396
一、冷锋后偏北大风396
二、高压后部的偏南大风397
三、温带低压发展时的大风397
3 台风398
一、台风的危害398
二、台风生成的地区及其路径400
三、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点和季节404
四、台风防御405
4 龙卷风410
一、龙卷风出现的气象条件和天气系统410
二、龙卷风的破坏力及防御411
一、飑线形成的天气特点412
5 雷暴大风(飑线)412
二、我国飑线的地理分布413
三、飑线的危害及其预防413
6 风沙和沙漠化414
一、风沙的产生414
二、风沙的时空分布418
三、我国沙区风沙运动的基本规律422
四、风沙活动与沙漠化424
五、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沙漠化问题428
六、风沙和沙漠化的防治431
参考文献437
第九章 冰雹439
1 冰雹的主要物理特征440
一、冰雹的物理特性分类440
二、冰雹的形状、大小及其出现机率440
三、冰雹的结构、重量及破坏力442
四、冰雹的融化过程443
2 冰雹的形成和天气气候特征444
一、冰雹的形成444
二、雹暴发生发展的条件445
三、冰雹的天气气候特征446
3 降雹的时空分布449
一、降雹的地理特征449
二、降雹的地理分布451
三、降雹的时间变化455
4 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460
一、雹灾形成的某些规律461
二、雹灾分类464
5 防治冰雹的措施465
一、人工防雹465
二、防治冰雹危害的农业措施469
参考文献471
一、白灾危害状况473
1 白灾(雪害)473
第十章 畜牧业气象灾害473
二、形成白灾危害的因素474
三、白灾指标475
四、白灾的时空分布476
五、白灾的防御483
2 黑灾484
一、黑灾的危害484
二、黑灾指标485
三、黑灾的时空分布486
四、黑灾的防御489
3 暴风雪或冷雨489
一、暴风雪或冷雨对牲畜的危害489
二、暴风雪或冷雨灾害的指标490
三、暴风雪或冷雨的时空分布492
四、暴风雪或冷雨的防御495
4 耕牛越冬冷害495
一、耕牛对温度的要求与越冬冷害情况496
二、耕牛越冬冷害指标和类型497
三、耕牛越冬的防寒措施和饲养管理499
参考文献500
第十一章 森林火灾与气象501
1 森林火灾的危害及其发生原因501
一、森林火灾的危害501
二、林火发生的条件及其原因502
2 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关系505
一、森林燃烧性与气象因素505
二、风对林火蔓延的影响507
三、气象条件的昼夜变化对林火蔓延的影响509
四、地形气候对林火蔓延的影响509
五、贴地层湍流对林火的影响510
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关系的个例分析511
3 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512
一、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512
二、防火期的划分与气候条件513
三、森林火灾的地理分布514
4 森林火险预报及灭火方法515
一、森林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515
二、森林火险预报方法515
三、林火监测和火险预报发布522
四、林火预报准确率的估算523
五、林火预报经济效益的估算524
六、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526
七、森林火灾的防止措施527
参考文献528
第十二章 改造农业系统,提高抗灾能力529
1 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529
一、深耕改土530
二、发展水利531
三、植树造林532
一、选种535
2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植物的抗灾能力535
二、育种536
三、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方法处理种子537
四、科学的栽培管理,提高作物的抗逆注538
3 调整农业结构540
一、调整农业植物种植区540
二、调整农林牧业结构542
三、调整种植制度545
四、调整作物比例548
五、调整作物的品种搭配551
六、间作套种,调整田间的植物结构555
4 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556
一、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556
二、研究制定防御灾害的宏观对策558
三、研究监测技术,建立监测系统560
四、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方法561
五、探索新的防御技术,建立综合防御体系565
参考文献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