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2卷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公元220年至960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2卷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公元220年至960年
  • 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宋大川,王建军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2861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6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2卷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公元220年至960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卷导言1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13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教政策的调整13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文教政策14

一、三国当权者的教育追求14

二、三国崇儒文教政策的恢复18

第二节 两晋的文教政策25

一、西晋崇儒文教政策由盛转衰25

二、东晋崇儒文教政策的失控31

第三节 南朝的文教政策37

一、重教贵学倾向的重新抬头37

二、教育思潮多元化的流行43

第四节 十六国和北朝的文教政策46

一、十六国的汉化文教政策46

二、北朝的汉化文教政策53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的变革62

第一节 儒学教育多元格局的形成63

一、曹魏太学的恢复和整顿63

二、西晋国子学的创立66

三、东晋南北朝太学与国子学地位的转换68

四、北魏中央官学的多样化7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兴起74

一、专科教育兴起的社会背景74

二、专科教育的内容76

三、专科教育的特点83

一、地方教育发展的动力8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85

二、北魏郡国学制的确立90

第四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渐趋独立97

一、太常兼管制97

二、国子祭酒实际作用的转换100

三、北齐国子寺的建立10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私学的昌盛104

第一节 私人讲学的多向发展105

一、绵延不绝的私人讲学之风105

二、私人办学的多元格局109

三、私学大师的追求114

一、家族教育兴起的原因117

第二节 家族教育异军突起117

二、家风培养122

三、家学传承127

第三节 宗教教育的立足与蔓延133

一、佛教教育的开展133

二、道教教育的开展138

三、宗教教育对学校制度的影响142

第四节 南朝学馆147

一、学馆的性质与类型147

二、学馆盛行的原因149

三、南朝学馆的意义155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太子保傅制度157

一、魏晋太子保傅制度157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宫廷教育157

二、南北朝太子保傅制度161

三、选硕学鸿儒充任师傅16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皇子教育169

一、太子的讲学与释奠169

二、治国之才培养174

三、安民之德培养177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184

第一节 九品中正制184

一、九品中正制的创设184

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化190

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维持197

一、魏晋的察举制207

第二节 察举制207

二、南北朝的察举制216

三、考试环节在察举制中的加强224

第四编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229

第一章 隋代的教育制度229

第一节 隋朝教育制度的发展条件230

一、汉文化民族心理的形成为教育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230

二、经济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财政保证231

三、政治制度改革为教育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232

第二节 隋代的文教政策235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235

二、倡导经学教育237

三、南北经学的统一238

一、经学教育制度240

第三节 隋代官学教育制度240

二、实科教育制度242

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243

四、教师和学生的待遇243

第四节 隋代私学教育制度244

一、家学教育制度245

二、私人讲学制度246

三、官学教师开设私学制度247

四、私学教材248

第二章 唐代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249

第一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建立的背景249

一、贞观君臣对儒学政治作用的认识249

二、儒学教育内部分歧对儒学权威性的削弱253

三、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对儒学教育的震撼254

四、魏晋玄学对儒学教育的冲击255

五、佛教思想对儒学教育的挑战255

第二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建立257

一、树立儒家政治思想的权威地位257

二、统一教育内容,建立新儒学263

第三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发展272

一、教育以明道273

二、崇圣尊儒的师道观274

三、文以载道276

第四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意义277

一、尊崇孔子,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277

二、儒学教育的加强278

三、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279

第三章 唐代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285

第一节 礼部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职能285

一、礼部的教育管理体制285

二、礼部的教育管理职能287

三、礼部教育管理体制及职能的特点289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两级制教育体制的确立290

一、中央官学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90

二、地方官学教育制度的形成299

三、地方官学教育行政制度300

四、地方长官发展教育的政治职责303

五、地方官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304

一、经学教育制度306

第三节 经学、实科、职业三大教育制度306

二、实科教育制度312

三、职业教育制度315

四、官学、私学教育制度的协调和统一317

第四章 唐代官学内部管理制度319

第一节 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319

一、学礼制度319

二、入学标准324

三、处罚制度330

四、休假制度332

第二节 教育教学制度334

一、课程设置制度334

二、教材选择制度344

三、教学方法354

四、考试制度357

第三节 教育经费制度359

一、财政与教育359

二、教育经费的来源365

三、教育经费支出制度370

第四节 官学内部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388

一、建立了系统的强化思想教育的礼制388

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388

三、注意学生身心状态的调节388

四、道德教育制度化389

五、经济与教育的关系389

六、教育经费与国家财政的一体化390

第五章 唐代私学教育制度391

第一节 隐居读书的教育制度392

一、隐居读书的类型392

二、隐居读书的特殊表现形式397

三、隐居读书教育制度的特点、影响和作用399

第二节 私人讲学和私塾制度403

一、经师讲学制度403

二、致仕官员讲学制度404

三、现任官员讲学制度406

四、私塾教育制度410

第三节 家学教育制度412

一、父亲传业于子女的教育方式412

二、亲友教授晚辈的教育方式414

三、母亲训育儿女的教育方式415

四、家学教育制度的特点417

第四节 佛寺中的儒学教育418

一、敦煌佛寺的儒学教育419

二、寺学的教育内容及教材选择421

三、内地佛寺的儒学教育422

第五节 唐代私学教育制度的特点424

一、与官学教育制度相统一的文教政策424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424

三、形式的多样性425

四、教育的层次性425

五、广泛的社会性425

第六章 唐代科举制度427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428

第一节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428

二、唐代的选士途径和科举制的发展434

第二节 常科考试440

一、考生来源及报考条件440

二、主持常科考试的机关与考官451

三、唐代常科考试科目453

四、考试的方法体例473

五、考试的程序483

六、及第放榜及释褐试484

七、进士行卷及以文辞取士的论辩494

第三节 制科考试及其他选士途径511

一、应制举考试者的身份511

二、制举科目513

三、制举考试与铨选514

四、荐举(冬荐)及杂出入仕518

第四节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的意义及弊端520

一、开放官僚系统,扩大统治基础521

二、笼络知识分子,减缓不稳定因素523

三、常科与特科互为补充,文实兼备,德才相济,用当其才525

四、考教合一,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发展526

五、初创科场法规,慎防舞弊徇情530

六、权贵干预科选,请托奔竞猖獗531

七、科举考试成为朋党之争的工具,也成为进士新贵阶层世袭高官的工具535

第一节 留学生管理制度539

一、留学生管理制度539

第七章 唐代留学生制度539

二、学籍管理制度540

三、学习辅导制度541

四、衣食供应制度542

第二节 留学生与留学僧543

一、留学生教育制度543

二、留学僧制度544

三、留学生与留学僧对其国家发展进步的作用545

第三节 唐代教育制度对周边国家学制的影响546

一、对新罗学制的影响547

二、对渤海国学制的影响549

三、对日本学制的影响550

本卷结束语552

主要参考文献5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