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史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史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1468242.jpg)
- 房列曙,木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8413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文化史(地点: 中国) 文化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文化和文化史1
二、中国文化生态概述3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7
第一章 原始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12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与考古学证据12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14
三、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17
四、原始宗教19
第二章 夏商周:中国文化的勃兴23
第一节 青铜时代文化制度的创建23
一、仓颉造字及中国早期文字23
二、发达的青铜文化23
三、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建立29
四、从商代重天敬鬼到周代敬德保民31
五、文化艺术科技的进步32
第二节 春秋战国:从士的崛起到百家争鸣35
一、士的崛起和私学的兴起36
二、中国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39
三、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44
四、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46
五、区域文化的形成51
第三章 秦汉时期:开创统一文化的新纪元58
第一节 汉代黄老思想和儒学的流变58
一、黄老之学的兴衰58
二、董仲舒和独尊儒术59
三、儒学的怪胎--谶纬神学60
四、离经叛道的反神学思想62
五、佛教和道教63
第二节 制度文化的创建65
一、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形成66
二、政治体制模式的确立68
三、官吏选拔制度的形成69
四、官学和私学的兴盛70
第三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的进步72
一、汉赋、乐府诗和散文72
二、史学划时代的巨著--《史记》和《汉书》74
三、雕塑、绘画75
第四节 传统科技的渐趋成熟76
一、天文历法的新成就77
二、传统医学体系的建立78
三、《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79
第五节 文化的交流和碰撞80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80
二、国内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83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沉默和曙光85
第一节 玄学、宗教85
一、经学衰落和玄学的兴起85
二、佛教的广泛传播和道教与儒、佛的糅和87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89
一、文学的洒脱89
二、新体例史学著作的涌现91
三、艺术的长足发展93
第三节 教育和任官制度95
一、教育的失误95
二、九品中正制的演变97
三、察举制的余绪98
第四节 传统科技100
一、天文历法100
二、数学102
三、医学和保健103
四、农学104
五、机械学和新技术的应用105
第五节 文化碰撞和交融107
一、胡汉文化的碰撞和交融107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109
第五章 隋唐五代:封建励世时代的文化112
第一节 宗教和哲学112
一、三教并举112
二、韩愈、李翱之“攘佛”113
三、柳宗元与刘禹锡115
第二节 文坛新气象117
一、古典诗歌的极致:唐诗117
二、古文运动119
三、传奇的兴起120
第三节 官修史书制度与知名史家121
一、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121
二、刘知几及其史评专著《史通》122
三、杜佑及其典章制度通史:(通典)123
第四节 科举与职官制度124
一、分科教学的确立124
二、科举制度125
三、三省六部制127
第五节 艺术之苑128
一、绘画128
二、雕塑130
三、书法131
第六节 科技新篇章132
一、天文历法132
二、医学133
三、建筑135
四、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36
第七节 隋唐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137
一、吸收域外文化138
二、传播中华文明139
第六章 两宋:封建文化的精致与成熟143
第一节 儒学精致与宗教流行143
一、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理学143
二、反理学流派--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145
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安石146
四、道教的发展147
五、佛教的流传149
第二节 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150
一、词的巅峰--宋词150
二、话本小说与说话人152
三、波澜壮阔的古文运动153
一、宋代史学的发展154
第三节 史学新成就154
二、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155
三、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156
四、郑樵和《通志》158
第四节 官学私学发达与科举制的完善159
一、官学体制159
二、书院大盛160
三、科举制的完善161
一、绘画艺术的繁荣162
第五节 艺术之花162
二、推陈出新的书法艺术164
第六节 科技新篇章165
一、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165
二、李诫及其《营造法式》167
三、沈括与《梦溪笔谈》167
四、宋瓷168
第七章 辽夏金元:南北文化的交融171
第一节 宗教兴盛与理学传播171
一、各种宗教的流传171
二、元代理学三大家173
三、“异端”思想家邓牧175
第二节 史官制度与私人修史176
一、辽金元官修史籍176
二、私人修史178
三、马端临及其《文献通考》179
一、杂剧、散曲和南戏181
第三节 花团锦簇的文学艺术181
二、画坛新风183
三、古曲小说名著《水浒》和《三国演义》184
第四节 科技华章186
一、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186
二、地理学的发展187
三、水利工程和水利著作189
四、农书190
五、医药学的发展192
第八章 明清:封建文化的极致195
第一节 丰富的哲学思想195
一、王守仁及其“心学”195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196
三、李贽的社会政治观198
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99
五、颜元、李塨的反理学思想201
六、戴震及其学说202
第二节 小说与诗文并盛204
一、传奇小说204
二、诗文成就206
三、桐城文派207
第三节 封建史学的终结篇209
一、明清史学盛况209
二、清代考据学211
三、古书的整理和编撰212
第四节 科技的缓慢进步214
一、集大成的医学著作214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216
三、《徐霞客游记》的诞生217
四、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217
第一节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220
一、大炮与西学220
第九章 道、咸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准备220
二、睁眼看世界222
三、体用之争224
四、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227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文化229
一、拜上帝教229
二、《天朝田亩制度》232
三、《资政新编》235
一、龚自珍238
第三节 龚自珍与魏源238
二、魏源242
第十章 同、光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形成248
第一节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248
一、维新派的文化主张248
二、革命优替改良251
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253
一、哲学的变革256
第二节 文坛新潮256
二、文学的变革258
三、艺术的变革260
四、史学的变革261
第三节 新质细胞263
一、报刊与出版263
二、图书馆与博物馆266
三、文化团体267
第四节 教育与科技268
一、教育的变革268
二、自然科学270
三、应用技术272
第五节 社会习俗的变化275
一、生活习俗275
二、礼仪习俗277
三、国家政治礼仪及娱乐文化278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东西文化之争281
一、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281
第十一章 北京政府时期:新文化的转折281
二、东西文化之争285
第二节 哲学、文学、艺术与史学287
一、哲学287
二、新文学的初步发展290
三、音乐与电影294
四、史学295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299
一、学校教育299
二、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302
三、应用技术303
第四节 新闻出版与文化团体304
一、通讯社与广播电台304
二、革命报刊305
三、文化团体306
一、中国本位文化建设308
第一节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论308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文化的艰难发展308
二、全盘西化论310
第二节 哲学、文学、艺术与史学313
一、哲学313
二、文学315
三、艺术320
四、史学325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329
一、教育329
二、中央研究院的建立333
三、自然科学334
四、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337
第四节 新闻出版与文化团体338
一、广播电台338
二、报刊339
三、出版340
四、文化团体342
第十三章 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345
第一节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345
一、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34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347
第二节 文学、艺术与史学的发展351
一、新文学的发展351
二、人民艺术的发展357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360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364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胜利364
二、自然科学与技术368
第四节 新闻与出版372
一、广播电台372
二、报刊373
三、人民出版事业的发展374
一、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377
第一节 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哲学、文学与史学377
第十四章 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与发展377
二、欣欣向荣的中国当代文学381
三、中国当代史学研究的黄金时代385
第二节 蓬勃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艺术389
一、百花争艳的新中国电影艺术389
二、奇葩异彩的新中国的戏剧艺术391
三、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的美术艺术393
四、凯歌飞扬的新中国音乐艺术395
一、兴旺发达的广播电视事业396
第三节 阔步前进中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396
二、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新闻事业398
三、走向繁荣的当代中国出版事业400
第四节 迅速发展的教育与科技402
一、飞跃发展的人民教育事业402
二、突飞奋进的当代国防科技405
三、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技术406
后记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