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唐佛寺文化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弓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21850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0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唐佛寺文化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 汉唐佛寺:华梵文明的遇合与化新1
自序 汉唐佛寺:华梵文明的遇合与化新1
(上卷)1
寻蓝篇19
一 汉晋:古蓝觅踪19
寻蓝篇19
一 汉晋:古蓝觅踪19
(一)祠寺的初缘20
1.西陲·雒颍·徐海20
2.滇·蜀23
3.豫章·江夏·丹阳·吴会24
(二)早期寺落发覆26
1.西晋寺落27
2.东晋寺落29
3.十六国寺落34
二 南北朝:佛寺区群40
(一)南朝寺群网络40
二 南北朝:佛寺区群40
1.宋齐寺群41
2.梁陈寺群49
3.正史撷蓝57
4.南朝寺群鸟瞰60
(二)北朝寺群网络65
1.元魏寺群66
2.北齐北周寺群72
3.正史撷蓝79
4.北朝寺群鸟瞰81
三 隋唐:佛寺群系92
(一)隋:“诸州立寺”与寺系雏形92
三 隋唐:佛寺群系92
1.《憎传》隋寺钩沉93
2.《方志》隋寺集合101
3.隋寺群系概观104
(二)唐:“州别一寺”与一统群系108
1.《僧传》唐寺钩沉110
2.《唐书》撷蓝131
3.《方志》汉唐寺集合134
4.唐寺系的布局与特点147
四 佛寺型制的演变154
(一)宫塔式154
四 佛寺型制的演变154
1.北方的楼塔159
(二)楼塔式159
2.南方的楼塔163
1.单院式166
(三)廊院式166
2.多院式167
3.禅居与禅院171
4.壁画上的寺相172
(一)官廷:随机与有序181
一 营造:檀主层群181
造设篇181
造设篇181
一 营造:檀主层群181
1.随机营造182
2.有序与随机兼行183
(二)皇家:四朝为盛186
1.南盛于北186
2.隋初唐初之盛188
(三)高门:代袭与罔替191
1.土族家寺代袭191
2.勋贵寺多罔替193
(四)官众:两见波峰195
1.邑民营寺198
(五)庶民:城乡共襄198
2.乡民营寺201
3.商民营寺203
(一)辟厄涤罪207
二 营寺发愿:企待的视镜207
二 营寺发愿:企待的视镜207
(二)保产护业210
(三)福祚固宗213
(四)憩隐放逸215
(五)皈依寄终217
三 寺等·给额·寺名221
(一)寺等:等级秩序的映象221
三 寺等·给额·寺名221
1.寺等的“名分本位”222
2.寺等的“地望本位”223
3.兰若与佛堂225
(二)给额:调谐政教的符节227
1.赐额初兴228
2.出额朝堂,示情天下229
3.海内同额,炫示一统232
(三)寺名:文化视野的窗口234
1.史传·地望·寺象·名氏235
2.兴国安邦·灵瑞祈祥237
3.彰经教·寄定慧·参法味238
四 景观:人天和合243
(一)净域美:构成与解读243
四 景观:人天和合243
(二)东南:读景之什(上)244
(三)中南:读景之什(中)253
(四)北方:读景之什(下)261
基壤篇275
一 早期供养与募化275
一 早期供养与募化275
基壤篇275
(一)寺院地产的形成280
二 东晋一隋:非自主发展前期280
二 东晋一隋:非自主发展前期280
(二)寺庄与佃客制285
(三)早期营利业287
三 初唐盛唐:非自主发展后期291
三 初唐盛唐:非自主发展后期291
(一)寺庄的复苏292
(二)营利业与“无尽藏”296
(三)佃客制的危机298
四 中唐晚唐:半自主发展时期302
四 中唐晚唐:半自主发展时期302
(一)“常住田”与禅林系303
(二)大土地制与寺庄兴盛306
(三)佃客制的终结与租佃制311
(四)活跃的营利业314
(五)僧侣地主与私财传承317
僧伽篇326
一 僧尼仪制与寺院规约326
僧伽篇326
一 僧尼仪制与寺院规约326
(一)恢张律戒327
(二)“和众立条”331
1.道安“三例命章”“僧制之始”332
2.梁魏:《断酒肉文》与《僧制》333
3.智?:《寺制十条》336
(三)道宣:《比丘行护律仪》337
(四)怀海:《禅门规式》345
二 僧官与寺职352
二 僧官与寺职352
(一)北南僧官两系353
1.魏秦晋初置僧官353
2.南方僧主系354
3.北方昭玄系356
(二)唐代的僧官制358
1.中朝僧官358
2.地方僧官359
(三)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州级僧官360
(四)寺职“三纲”“共统众事”364
三 省寺的僧伽管理375
1.隋崇玄署与道场监丞375
三 省寺的僧伽管理375
(一)统掌僧务的衙司375
2.僧务从鸿胪向祠部转移376
3.两街功德使377
(二)公贯·度牒·僧尼名籍378
1.释门“名籍”与官府“公贯”378
2.“给度”与《度牒》380
3.《僧尼籍帐》382
科门篇392
一 译场392
科门篇392
一 译场392
(一)2-3世纪:“辞质胜文”393
1.北方译业397
(二)4-6世纪:“五失本,三不易”397
2.南方译业401
(三)7-8世纪:译人“八备”与“两全通达”403
1.隋朝译场403
2.唐初译场405
3.武周译场406
4.译场尾声409
二 义林414
二 义林414
(一)滥觞与初起415
(二)学派义林417
1.“涅槃佛性”之林418
2.《成实论》之林419
3.“三论”之林421
4.“十地论”之林423
(三)宗林片影425
三 禅窟433
三 禅窟433
(一)晋宋初辟434
(二)南窟变迁436
(三)北窟移转438
(四)禅林云起442
四 律镇447
四 律镇447
(一)《十诵》之镇448
(二)《四分》之镇450
1.慧光开基450
2.南山宗镇452
3.相部宗镇454
4.东塔宗镇与和合三宗455
五 声苑458
五 声苑458
(一)梵呗:胡呗的汉化衍变459
(二)转读:“以声糅文,声文两得”463
(三)唱导:“宣唱法理,开导众心”467
(四)唱读:经导两声的融合471
(五)俗讲:释门声业的成熟475
妙相篇(上)485
一 寺院绘画造像区群485
(一)西域群带485
一 寺院绘画造像区群485
妙相篇(上)485
1.鄯善486
2.于阗488
3.龟兹·高昌492
(二)江南区群493
(三)关中区群496
(四)河南区群500
(五)剑南区群503
(六)淮南小区508
(七)河东小区510
[附表一]典籍所见汉唐佛寺绘画简表518
二 石窟寺绘画造像区群543
(下卷)543
(一)西域群带543
妙相篇(下)543
二 石窟寺绘画造像区群543
妙相篇(下)543
1.龟兹544
2.高昌546
(二)河西群带550
1.炳灵寺等550
2.敦煌553
(三)秦陇区群565
1.陇南566
2.陇东570
3.陇北·陇西570
4.关中571
(四)河东邺郊区群573
1.云冈574
2.宝山寺·南北响堂山578
3.天龙山等580
(五)河南区群583
1.龙门583
2.洛东588
3.洛南591
4.洛西591
5.洛北592
(六)剑南南诏区群593
1.巴河嘉陵江涪江地区594
2.沱江地区600
3.岷江青衣江地区603
4.南诏地区611
三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614
三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614
1.初圣朴质617
(一)圣化:庄严静穆之美617
2.“执厥中”619
3.“以动见静”与“托体山阿”621
4.“致中和”624
(二)诗化:典丽灵动之美626
1.庄静渐融以婉丽626
2.“迁想”神思的腾飞632
(三)夸饰:狞厉乖张之美636
1.“恶”向丑陋的畸变637
2.“幽光”化出的“阴怪”638
3.武魂的乖张640
(四)史韵:逝鸿翩至之美645
1.“斯土斯民”的情结646
2.“转腾婆娑”的遗韵651
3.“风尘事相”的片影652
四 瑞像崇拜662
(一)源与流:瑞像和瑞像文化662
四 瑞像崇拜662
(二)从线到面:瑞像诸神主及其流布669
(三)陆海交至:瑞像入华路径的启示674
[附表二]典籍所见中古佛寺置藏瑞像简表679
文苑篇694
一 人文撰述694
文苑篇694
一 人文撰述694
(一)僧传694
1.撰史初潮695
2.慧皎《高僧传》696
3.道宣《续高僧传》698
(二)行记701
1.法显《佛国记》701
2.《北魏惠生使西域记》与《大隋西国传》705
3.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706
4.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709
5.慧超《往五天竺国传》711
(三)寺记与名山记713
1.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与段成式《寺塔记》713
2.《庐山记》和《天台山记》715
(四)经音义718
1.玄应《大唐众经音义》719
2.慧琳《一切经音义》721
(五)唐梵语样723
1.义净《梵唐千字文》724
2.智广《悉昙字记》725
(六)神清《参玄录》726
二 文学创作734
二 文学创作734
(一)文(1):骈与散735
1.晋南北朝:出离骈俪与张扬净慧736
2.初唐:骈散间行与运骈如散742
3.盛唐:尚质的风习与散笔的生机749
4.中唐:散笔振起与江南独盛754
5.晚唐五代:散笔北渐与文风尚简760
6.敦煌释门文763
[附表三]《全唐文》(卷903-922)所收僧文统计表767
(二)文(2):讲与唱768
1.讲经文:押座文768
2.变文771
3.因缘(缘起)·因缘记(因由记)773
4.话本778
(三)诗·赋780
1.4-6世纪:孚育期的求索780
2.7世纪:化生期的双擘782
3.8-9世纪上叶:成熟期的诗僧群(上)788
4.9世纪下叶--10世纪上叶:成熟期的诗僧群(下)793
5.僧赋:纪胜与述情805
(四)铭·偈811
1.铭811
2.偈814
(五)颂赞·唱赞·曲子词820
1.颂赞821
2.唱赞823
3.曲子词833
艺技篇854
一 乐舞·戏弄854
艺技篇854
一 乐舞·戏弄854
(一)伎乐:供养与自娱854
(二)敦煌佛寺与“乐人”“音声”859
(三)戏弄(上):百戏865
(四)戏弄(下):戏剧870
二 书法876
二 书法876
(一)写经体:庄敬美877
(二)镌碑体:朴重美883
(三)“草圣”:率性美893
三 茶道905
三 茶道905
(一)植茶寻迹906
(二)规制窥略912
(三)禅茶一味918
四 医药·历算924
(一)医事:“自利利人”924
四 医药·历算924
(二)勘历:“数术弘教”929
辅世篇938
一 岁节938
(一)传统节日938
1.除日(岁除)·元日(大岁日)938
辅世篇938
一 岁节938
2.上元日(燃灯节)941
3.寒食日944
4.冬至日945
(二)释门节日948
1.佛诞日[附:敦煌行像日]948
2.盂兰盆节953
3.腊日956
(三)节祝情结与美学品格958
1.祈福·祈农958
2.愉悦逸兴960
二 寺学967
二 寺学967
(一)寄寺修学寻迹967
1.三吴·两浙968
2.庐浔·楚衡·荆襄969
3.沂兖·淮扬970
4.罗浮·蜀中·闽莆972
5.终南·京畿972
7.中条山974
6.嵩山·都畿974
(二)敦煌的寺学975
三 外藏[附:舍利藏]985
三 外藏[附:舍利藏]985
1.儒典·诸家986
(一)典籍藏986
2.敦煌外典藏987
3.别集特藏993
(二)名物藏995
1.复合藏·“三绝藏”995
2.独藏·敦煌名物998
(三)故实藏999
1.文化名人故实999
2.政治名人故实1000
3.京寺“常住掌故”1000
1.佛舍利1003
(四)舍利藏[附]1003
2.高僧舍利1007
(一)强寄1013
四 栖寄1013
1.寄政1013
四 栖寄1013
2.顿兵1015
3.置眷1016
(二)停客1017
1.南朝:“僧寺多停客”1018
2.北朝:寓寺多朝士1018
3.唐(上):“流寓”与“宿会”1019
4.唐(中):“税居”与商寄1021
5.唐(下):传舍与“普通院”1024
1.济贫1031
(一)“悲田”1031
五 利养1031
五 利养1031
2.治病1033
3.悲田养病坊1037
(二)“优治”1039
1.禁蒐护生1039
2.营林护化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