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通志 土地赋役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文化通志 土地赋役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1405575.jpg)
-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葛金芳撰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22755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52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文化史 土地制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通志 土地赋役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章 土地制度(上):从三代井田到五朝均田17
第一节 上古社会:各种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的共同体所有制17
—、中华农业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多元发生17
二、人地关系的发端:新石器时代的共有共耕制和共有分耕制21
三、从商周时期的家族公社看共有分耕制的历史特征23
四、三代井田:两种不同类型的村社共同体形态25
五、春秋“五霸改制”:井田制的弛解及其向国家授田制的转化42
六、“王有”、“国有”、“贵族等级所有制”、“封建领主制”和“共同体所有制”:关于井田实质诸说的比较分析49
七、村社土地所有制在后世的若干遗存53
第二节 战国秦汉:村社共同体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和土地所有制三极结构的确立56
一、战国授田制的普遍推行56
二、国家授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进和小农阶层的形成61
三、秦汉时期上地所有制三极结构的确立中71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宗族地主:宗法、理学和族田73
第三节 三国、两晋和南朝:屯田制、占田制的相继出现和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迅猛发展102
一、三国屯田制的盛行及其在两晋南朝的余波103
二、西晋占田制和小土地所有制的短暂复苏108
三、品官等级占田制和荫客制:国家对于封建依附关系的正式承认110
四、六朝时期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迅猛发展和门阀世族的形成112
五、两晋南朝的州郡公田和禄田116
第四节 北朝隋唐:均田制的实施状况及运行机制118
—、均田制的背景分析118
二、五朝均田令的主要内容124
三、均田制的实施状况及其运行机制134
四、从五朝均田令文的变化看均田制的演进轨迹146
五、五朝均田制对小土地所有制的维护及其在中唐的弛解149
第二章 土地制度(中):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地位的确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衰变157
第一节 晚唐两宋: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扩大和地权结构的变动157
一、土地私有化潮流的不断扩大157
二、国家官田种类及其经营状况158
三、有偿转化与无偿转化:官田转化为民田的两种途径161
四、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流向”分析和土地私有化政策的性质判断166
五、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和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171
六、宋代“下户”阶层属性的判别和小土地所有制的逐步萎缩176
七、土地关系中国家干预的方向性转折181
八、土地兼并大门的敞开——两宋土地买卖法规分析187
第二节 辽金元:官田的畸形膨胀和土地关系的异动190
一、“斡鲁朵”和“投下州军”:带有封建领主制色彩的辽朝土地关系191
二、“牛头地”制和猛安谋克屯田:金代中原土地关系的变动193
三、“裂土分民”和官田膨胀,元朝统治在中原土地关系上打下的烙印195
第三节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衰变200
一、两次圈地运动和领主农奴制的死灰复燃200
二、绅权的扩张及其削弱:明清大地产性质的部分嬗变211
三、明清小土地所有制的短暂繁盛及其再度萎缩215
四、明清官田比重的变动及其向私田的转化225
五、明清时期人口数量的激增和人均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233
一、经济结构、社会性质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237
第四节 承袭和变异: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近代的延续和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要素的艰难生长237
二、封建国家官田的衰落及其终结238
三、大土地所有制的封建特质及其若干变异240
四、农村雇佣关系的扩大和经营地主、佃富农经济的兴起243
五、昙花一现的农牧垦殖公司和各类农场250
六、近代小农日趋艰难的生存困境及其比重258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下):寺产和族田——具有经济共同体形式的两种封建土地所有制263
第一节 东晋以降寺院经济的发生和发展264
一、寺院经济的产生:从消费共同体向经济共同体的转进264
二、寺产来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掠夺的飞跃265
三、“三武之厄”:从逃避税役的“法外之地”到“照章纳税”266
四、寺产经营方式:从庄园制向租佃制的过渡269
五、寺院“常住田”的属性:封建质核和它的集体所有制外壳270
六、宗教性集体经济的一个范例:民国时期临潭道堂经济实体272
一、族田溯源:汉代为“利子弟”而设的“宗家田庐”273
二、需要与可能:族田义庄在宋代兴起的背景分析274
三、宋明理学:族田创置、推广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力量276
四、政府扶植:族田制度的守护神277
五、性质判定:具有封建质核的宗族经济共同体279
六、族田特征:族田产权的僵化凝固281
第四章 租佃经济的历史行程:租佃形式、地租形态和佃农的身份地位283
第一节 租佃关系溯源283
一、三种不同类型的租佃关系283
二、两汉不甚发达的古典租佃关系284
三、汉唐之间封建租佃关系的两种类型及其缓慢生长286
第二节 唐宋之际契约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前提290
一、第一个前提: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290
二、第二个前提:佃农、半佃农成为农民阶级的主体构成291
三、第三个前提:超经济强制的弱化和多数佃农迁徙、退佃自由的获致294
一、“租种”与“分种”:租佃契约的达成与租佃方式的区分297
第三节 宋元时期租佃经济的基本形式及其首度受挫297
二、辽金元时期租佃经济的首次受挫及其逐步恢复299
第四节 从“一田两主”到“一田三主”:明清租佃经济的曲折发展301
一、明清时期契约租佃经济曲折发展的大致历程301
二、从“一田两主”到“一田三主”:明清永佃制的形成及其两种类型304
三、永佃权在近代部分地区的顽强延续308
第五节 近代租佃制度的多种形式及其封建特质310
一、封建租佃经济在近代的延续310
二、近代租佃制度的多种形式310
三、近代租佃制度的封建特质312
第六节 地租形态、地租剥削率和佃农身份的考察315
一、定额实物租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15
二、明清以来货币地租比重的缓慢上升318
三、地租剥削率居高不下及其成因319
四、两宋以来的佃户身份及其法律地位320
第五章 赋役制度:从赋役并征的双轨制向摊丁入亩的单轨制转进324
第一节 先秦井田制下的剥削方式:从贡、助、彻到税赋合流325
一、井田制下的剥削方式:“贡、助、彻”325
二、从贡赋到军赋:赋制的制度化演进329
三、土地税的萌芽:从“相地而衰征”到“初税亩”332
四、兵役和力役336
第二节 战国秦汉:以人头税和徭役为主体的赋役征取338
一、“夫家之征”:赋役征取单位从邑、井到夫、家的转换338
二、“田租”和“刍橐”:从轻征取的土地税339
三、户赋、算赋和口赋:沉重不堪的人头税342
四、更卒、戍卒和践更、过更:农民的徭役负担345
五、以人头税和徭役为主体的赋役结构349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课田制和户调式的确立350
一、田租:从按亩计征到按丁计征的土地税351
二、户调式的确立及其向人头税的演变355
三、“九品相通”制度:政策意图与实施效果的逐步背离357
四、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的租调制度358
五、与民户身份等级相配套的分类徭役制359
第四节 北朝至隋唐:均田制时期的租庸调制362
一、北魏后期的租调改革:租庸调制的原型363
二、西魏、北周:剥削量的调整和三等混通364
三、东魏、北齐:三枭法和义租的初现365
四、北朝徭役:兵役和力役的合流365
五、隋朝:租庸调制的正式确立367
六、唐朝前期:庸制的普遍化和徭役的减轻367
七、北朝隋唐义仓税从备荒措施向正税的演进371
第五节 晚唐两宋:两税法的演进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初现372
一、晚唐杨炎两税法的推行及其利弊372
二、两税向单纯地亩税的演进和税负不均问题377
三、晚唐两宋的力役和职役380
四、摊丁入亩趋势的初现384
第六节 辽金元:赋役制度的异动及其民族、区域特征389
一、辽朝赋役制度的区域特征389
二、金朝赋役制度的民族特征392
三、元朝:并行于不同地域的复合式赋役体制393
四、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冲突和交融399
第七节 明清:摊丁入亩的达成和赋役双轨制的终结401
一、经纬交织的黄册、鱼鳞册制度——明清专制政权重建赋役制度的努力401
二、以二税法为模式的赋税课征体制408
三、明代徭役中的摊丁入亩趋势416
四、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赋役并轨在全国的实现422
一、晚清田赋制度的若干变化427
第八节 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地丁银体制的延续及其若干变化427
二、太平天国的田赋征收:从“着佃交粮”到“照旧交粮纳税”430
三、民国时期的税制整顿和田赋征收431
四、新民主主义税收的沿革及其特征435
第六章 土地赋役思想: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解决土地、赋役问题的不同方案及其价值取向440
第一节 “百亩一守”和“轻徭薄赋”:我国土地、赋役思想的先秦源头440
一、生存空间及其范围界定:新石器时代处于朦胧状态的部落领地观念440
二、三代井田时代土地观念的萌生441
三、战国诸家土地观念的不同特色443
四、千古圣训:富民为本与“轻徭薄赋”446
一、“井田”议论中的不同取向449
第二节 限田、占田和均田:汉唐间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三种方案及其得失449
二、“限田”和“王田”:汉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及其短命实践452
三、以扶持自耕农经济为主旨的占田思想和土地私有观念的逐步深化454
四、北魏李安世的《均田疏》及五朝均田思想455
五、轻徭薄赋思想的延续和赋役思想的演进457
第三节 “不抑兼并”和“方田均税”:晚唐以降土地、赋役思想的大转折459
一、两宋政府缓解土地兼并、兼增赋税收入的田制设想459
二、中唐以降士大夫们对大土地所有制合法地位的确认462
三、“主佃相资”和裁减租率:开明士大夫对主佃关系的认识466
四、围绕“据地出税”原则的争论和解决赋役不均问题的种种努力470
五、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抨击和“耕者有其田”思想的萌动474
一、汉代农民的“万年太平”思想及其革命实践477
第四节 平均主义的思想光辉及其悲剧性实践: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及其深层心态477
二、从“均平”到“均田免粮”:晚唐以降起义农民平均思想的具体化历程478
三、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顶峰及其悲剧意义480
四、平均主义思想在近百年中国社会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485
第五节 大同社会、平均地权和土地革命:近代新旧思潮的对立与互动486
一、从龚自珍的“农宗说”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土地赋役主张487
二、从土地国有论到耕者有其田:近代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的改革方案490
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思想492
第七章 土地改革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终结497
第一节 “打土豪,分田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展开497
一、闽西、赣南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兴起498
二、土地革命在湘鄂西、鄂豫皖、赣东北、湘鄂赣根据地的展开499
三、《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共产国际的批评和土地革命政策的“左”转501
四、革命根据地的查田运动:“左倾”错误进一步扩大502
第二节 “减租减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折和地权关系的变化503
一、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的历史性转折503
二、减租减息政策在各抗日根据地的贯彻实施504
三、减租减息政策的巨大成效505
第三节 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终结和“耕者有其田”的达成507
一、《五四指示》:减租减息运动向土地革命的转进507
二、《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革命的深入及其经验教训5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511
参考文献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