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证据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事证据学
  • 汪建成,刘广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750142025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事证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刑事证据概述1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1

一、国外关于证据概念的学说简介1

二、诉讼证据同一般证据的区别3

三、刑事证据的概念5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特征9

一、刑事证据的客观性9

二、刑事证据的关联性12

三、刑事证据的法律性14

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意义19

一、刑事证据是正确认定刑事案件事实的客观依据19

四、刑事证据是当事人论证自己主张和要求的重要论据20

三、刑事证据是促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的有力武器20

二、刑事证据是正确定罪量刑的基础20

五、刑事证据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生动材料21

第四节 刑事证据的种类21

一、刑事证据种类的概念辨析21

二、各国立法对证据种类的规定方式23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种类的完善23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26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27

一、神示证据制度概述27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主要证明方法28

三、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31

一、法定证据制度概述32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32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33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34

第三节 自由心证制度35

一、自由心证制度概述35

二、对自由心证制度的评价39

第四节 中国证据制度之历史演变42

一、旧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概况42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证据制度浅析45

第三章 我国运用刑事证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8

第一节 运用刑事证据的指导思想48

一、案件的客观事实是可以认定的48

二、对案件客观事实的认识来源于实践49

三、证明案件事实必须遵循对立统一规律50

四、证明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51

五、实践是检验案件真实的标准53

第二节 运用刑事证据的基本原则53

一、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53

二、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等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原则60

三、一切刑事证据必须查证属实的原则65

四、忠于案件事实真相的原则67

第三节 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辨析68

一、非法证据概述69

二、非法证据的证明力辨析72

一、物证的概念80

第四章 物证、书证80

第一节 物证、书证的概念和特点80

二、物证的特点83

三、书证的概念和特点86

第二节 物证、书证的分类88

一、物证的分类88

二、书证的分类89

第三节 物证、书证的意义91

一、物证的意义91

二、书证的意义92

第四节 物证、书证的收集和审查判断93

一、物证、书证的收集93

二、物证、书证的审查判断95

第五节 国外关于物证、书证的理论和立法97

一、国外关于物证的理论和立法97

二、国外关于书证的理论和立法98

第五章 证人证言100

第一节 证人证言概述100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征100

二、证人证言的形成和结构102

三、证人证言的意义105

第二节 证人资格及证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106

一、证人资格106

二、证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109

一、证人证言的收集112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12

二、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115

第四节 国外关于证人证言的理论和立法119

一、证人资格和证言特免权119

二、证人的传唤与询问121

第六章 被害人陈述122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概述122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122

二、被害人陈述的特点124

三、被害人陈述的意义125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27

一、被害人陈述的收集127

二、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128

第三节 国外关于被害人陈述的理论和立法131

一、前苏联关于刑事被害人的法律规定131

二、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132

第七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133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概述133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范围133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137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意义139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41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141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143

一、及时讯问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及讯问的时间和地点146

第三节 国外关于被告人口供的理论和立法146

二、禁止使用暴力、欺诈、诱骗等手段讯问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147

三、讯问程序148

四、自白法则149

第八章 鉴定结论152

第一节 鉴定结论概述152

一、鉴定和鉴定人152

二、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157

三、鉴定结论的作用158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收集与审查判断160

一、鉴定结论的收集160

二、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162

一、应当鉴定的范围163

第三节 国外关于鉴定结论的理论与立法163

二、鉴定程序及其规则164

第九章 勘验、检查笔录166

第一节 勘验、检查笔录概述166

一、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和特点166

二、勘验、检查笔录的作用167

第二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68

一、勘验、检查笔录的收集168

二、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判断175

第三节 国外关于勘验、检查笔录的理论与立法177

一、勘查177

二、验尸178

三、检查180

第十章 视听资料182

第一节 视听资料的概念182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182

二、视听资料的特点185

三、视听资料的种类188

四、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中的广泛运用191

第二节 视听资料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92

一、视听资料的收集192

二、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197

第三节 国外关于视听资料的理论和立法200

一、什么是电子证据203

第一节 电子证据概述203

第十一章 电子证据203

二、电子证据的特点205

三、电子证据的意义207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收集与提取207

一、司法机关收集与提取电子证据的权限问题207

二、在对罪犯的起诉过程中合法收集、储存和连接个人资料213

三、收集和提取电子证据面临的其他困难214

第三节 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218

一、电子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219

二、电子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221

三、电子证据的法庭采信问题223

一、刑事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226

第十二章 刑事证据的分类226

第一节 刑事证据分类概述226

二、对刑事证据进行理论分类时应当考虑的因素227

三、刑事证据分类和种类的关系228

四、国外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简介228

第二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230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划分230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231

第三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233

一、划分的标准及其具体划分233

二、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特点及划分意义234

三、国外有关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理论简介235

一、划分的标准及具体划分237

第四节 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和有利于237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237

二、此种分类方法的别称及评析239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241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划分标准及具体划分241

二、对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划分标准的再认识242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247

第十三章 刑事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252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收集252

一、收集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点252

二、收集证据的意义255

三、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256

四、证据的保全260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261

一、审查判断证据概述261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266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272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若干逻辑规则探讨277

第十四章 证明280

第一节 刑事证明的概念和特点280

一、刑事证明的概念280

二、刑事证明的特点281

一、刑事证明的任务283

第二节 刑事证明的任务和要求283

二、刑事证明的要求285

第三节 证明对象290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290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的范围291

三、外国立法中关于不需要证明的事实的规定299

第四节 证明责任301

一、证明责任的产生和历史发展301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界定303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规则305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的原则307

五、疑案及其处罚原则310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