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https://www.shukui.net/cover/8/31392489.jpg)
- 陈爱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994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二国际-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境遇6
第一节 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情境6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的相对平稳6
二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生存境遇的改善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境遇18
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18
二 马克思主义遭遇的挑战21
第二章 晚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新现象的理性审视与回应36
第一节 恩格斯在实践层面对斗争策略的调整与完善36
一 对资本主义新现实的理性审视38
二 对斗争策略和革命方式的深刻反思40
三 晚年恩格斯对斗争策略的调整44
第二节 恩格斯在理论层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释与发展50
一 批判经济决定论50
二 重释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53
第三节 恩格斯之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争论与困惑62
一 背离还是发展:如何评价晚年恩格斯的思想变化63
二 阐释与发展: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再审视67
三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困惑71
第三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新形势下重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向度75
第一节 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重构75
一 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76
二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79
三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构83
第二节 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88
一 左派对资本主义新形势的理解及其策略主张88
二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及政治主张的批判90
三 卢森堡等左派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95
第三节 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重构101
一 考茨基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和政治主张的批判101
二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重构107
三 考茨基的中派立场及其局限113
第四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重路径118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119
一 考茨基和梅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阐释120
二 拉法格对马克思历史方法的解释131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康德主义阐释136
一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阐释137
二 麦克斯·阿德勒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康德主义阐释147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155
一 约瑟夫·狄慈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155
二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160
第五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176
第一节 考茨基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177
一 自然及其对于社会的意义177
二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180
三 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能动作用185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187
一 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187
二 对自然之于社会意义的阐释190
第三节 拉法格和梅林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195
一 拉法格:“人为环境消灭着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多样性”196
二 梅林:“进入生产中的自然才是与人有关的自然”202
第六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主体能动作用的阐释208
第一节 梅林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阐释209
一 以物质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10
二 观念因素对于物质生产方式的能动作用215
三 梅林的局限及恩格斯的批判216
第二节 库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阐释218
一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依赖于物质生活过程218
二 历史中观念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221
三 传统观念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25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对主体能动性的阐释227
一 “五层次论”的提出及社会心理的内涵227
二 社会心理、社会存在与思想体系230
三 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42
第四节 考茨基对意志及其与经济因素之间关系的阐释246
一 意志的内涵及其作用246
二 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253
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256
第七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与建构260
第一节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261
一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262
二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266
第二节 库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275
一 道德原则的相对性275
二 道德的阶级性280
三 马克思与康德在伦理问题上的本质区分283
第八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及其超越291
第一节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贡献及缺陷291
一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贡献292
二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缺陷298
第二节 第二国际理论家内部的自我超越308
一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阐释308
二 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阐释319
第三节 列宁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批判331
一 对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332
二 以国家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339
三 列宁批判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与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意义344
第四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与重释347
一 卢卡奇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347
二 柯尔施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356
三 葛兰西对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362
四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367
结语374
参考文献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