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丁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5921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极地-管理-国际合作-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制度供给战略研究3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3
第二节 当前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现状5
一、当前北极情势的新变化5
二、北极新情势对北极治理的影响7
三、当前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最新发展态势13
(一)北极理事会体系渐趋成型13
(二)北极航运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19
(三)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1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动因和历史进程27
一、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动因27
(一)大国政治新舞台28
(二)科学研究新区域31
(三)国际航运新通道33
(四)能源进口新方向35
二、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现状39
第四节 中国强化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战略思考43
一、创新制度供给理念44
(一)创新制度供给理念的紧迫性44
(二)创新制度供给理念的现实可能性46
二、明确制度供给方式48
(一)建设性参与现有治理制度48
(二)针对性创建全新治理制度58
第五节 结语60
第二章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中国参与战略研究62
第一节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理论分析62
一、自组织治理的条件理论——耗散结构理论62
(一)系统的开放性62
(二)系统远离平衡状态63
(三)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64
二、自组织治理的过程理论——协同学理论64
(一)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65
(二)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65
(三)系统序参量的确定66
(四)系统的使役原理66
三、自组织治理的理论模型——自组织舞池66
第二节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可行性分析67
一、北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68
(一)北极融入了全球事务的进程68
(二)北极生态系统与全球生态系统密切互动69
(三)北极资源与全球产生交换72
(四)北极具有国际法规定的开放性73
二、北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77
(一)北极治理主体间利益不平衡分析78
(二)北极治理主体间权利不平衡分析87
(三)北极治理主体间的责任分析91
三、北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92
(一)北极生物群落系统的非线性特征93
(二)北极无机环境系统的非线性特征93
(三)北极人类社会系统的非线性特征94
第三节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过程分析95
一、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竞争和协同96
(一)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竞争96
(二)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协同101
(三)竞争与协同构成北极自组织的动力104
二、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序参量确定105
(一)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机制105
(二)北极自组织治理机制的梳理106
(三)北极自组织治理序参量的特点及原因110
三、北极自组织治理的使役过程113
第四节 自组织治理视阈下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114
一、自组织治理理论视阈下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目标115
(一)实现北极的有序、可持续发展115
(二)促进和维护北极的开放性116
(三)把“命运共同体机制”打造为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118
(四)维护中国在北极的国家利益121
二、自组织治理视阈下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政策选择122
(一)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开展多元协同123
(二)积极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机制的改制和建制工作127
(三)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参与北极治理129
(四)大力开展北极公共外交131
(五)培育和提升中国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的意识和能力133
第三章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135
第一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135
一、中国自身的需要135
(一)中国自身的现实条件135
(二)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潜在需求136
二、北极环境治理实现“善治”的需要138
(一)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现实138
(二)北极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离不开中国参与140
第二节 制度分析之于本研究的适切性142
一、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预设142
(一)“经济人”假设143
(二)“有限理性”假设144
(三)机会主义倾向146
二、制度分析方法之于本研究的重要意义148
(一)从国家战略来讲148
(二)从国家制度能力来讲150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所依据的现有制度体系151
一、全球层面的制度152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52
(二)其他全球性制度157
二、地区层面的制度安排:北极理事会161
三、中国国内的制度安排164
(一)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政策意涵164
(二)北极环境治理的组织机制与法律制度166
第四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170
一、对具体制度的考察170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北极环境治理中的局限性170
(二)北极理事会制度的“先天缺陷”172
(三)观察员制度对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掣肘176
二、北极环境治理制度的深层问题179
(一)北极环境治理制度的合法性不足179
(二)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代表性不够181
(三)北极环境治理制度有效性不高182
第五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183
一、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现实选择183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点:人类共同利益183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意涵:特征与原则185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供给能力提升191
(一)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的要素191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能力提升的对策193
下篇201
第四章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研究201
第一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现实背景201
第二节 自主治理理论与南极资源治理204
第三节 自主治理的情境及适用性分析207
一、自主治理的情境分析207
(一)资源的占用者及其行为影响因素207
(二)占用者之间集体行动的难题209
(三)自主治理情境中规则与制度213
二、自主治理理论在南极资源治理中的适用性214
(一)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各国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215
(二)南极资源治理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外部权力管制217
(三)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家数量有限218
第四节 南极资源及其性质219
一、资源的内涵与外延219
二、南极的自然资源概述223
(一)生物资源223
(二)能源和矿产资源225
(三)淡水资源226
三、南极自然资源的性质227
(一)南极“主权”说227
(二)全球公域说231
第五节 南极资源治理现状及实现自主治理的挑战234
一、南极资源治理的现状234
二、实现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挑战236
(一)来自对南极法律性质认识的分歧上的挑战237
(二)来自利益分配制度构建的挑战238
(三)来自建立违规制裁制度的挑战244
第六节 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选择247
一、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目标248
(一)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短期目标248
(二)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远期目标249
二、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外经验借鉴251
(一)南极立法的国外经验借鉴251
(二)南极科学考察的国外经验借鉴256
(三)南极环境保护的经验借鉴——来自英国的实践262
三、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对策建议265
(一)开辟多元渠道,凝聚各方力量,强化我国南极资源制度供给能力266
(二)主动加强沟通,传递中国理念,积累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可信承诺269
(三)履行南极义务,强化相互监督,推动南极违规惩罚机制不断创新274
第五章 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278
第一节 南极环境治理属于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278
一、南极的“全球公域”性质278
二、南极治理主张的共同利益原则280
三、南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281
四、南极环境问题的跨域性283
五、全球治理架构中的南极环境治理机制284
第二节 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286
一、有助于维护我国的非传统安全利益286
二、有助于树立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288
三、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290
第三节 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历程与现状294
一、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历程294
二、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成果300
(一)参与理念300
(二)国家实力303
(三)国际制度保障305
三、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困境307
(一)意愿困境307
(二)能力困境309
(三)外交困境313
第四节 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315
一、创新和明确南极环境治理的中国理念315
(一)塑造南极大国责任观317
(二)提倡新型南极利用观317
(三)树立南极环境安全观318
二、推进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建设320
(一)完善南极国内立法和协调机制320
(二)积极参与南极环境治理国际制度建设323
三、增强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国家实力325
(一)加强南极实质性存在及环保技术的研发325
(二)明确南极环境利益、治理目标,制定南极环境政策326
(三)创新南极公共外交能力327
(四)加强全球环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330
四、优化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合作层次330
(一)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全球层次合作330
(二)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区域层次合作331
(三)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功能性层次合作333
(四)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双边层次合作335
五、以“南极海洋保护区”作为切入口335
(一)“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法律属性及其生态价值335
(二)“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各方主张及其争议337
(三)为参与南极海洋治理的我国应对340
参考文献343
后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