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 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 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 李忠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047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 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转型中国的宪法理论——文本、历史与现实的三重融合1

引言: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5

一、分裂的国家观:主权与权利之间5

二、迈向功能分化的中国社会转型8

三、作为“框架秩序”的宪法:主权与权利的双重变奏9

上篇 正当性与合法性之间:德国的经验15

第一章 域外经验:德国宪法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之争15

一、方法论问题的提出15

二、德国国家法学的前史:实证主义的萌芽17

(一)国家法学的自然法基础及“普世公法”17

(二)帝国公法学18

(三)实证主义的初步兴起20

(四)哈勒、哥廷根大学的国家法历史化21

(五)浪漫主义唯心哲学对国家法理论的短暂影响24

三、实证主义方法的开端:格贝尔—拉班德时期的德国国家法学27

(一)国家法实证主义得以产生的社会—政治因素27

(二)格贝尔—拉班德实证主义的源起29

(三)格贝尔法学实证主义与拉班德法律实证主义之间的差异30

(四)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以及实证主义内部的自我修正31

四、魏玛时期的实证主义33

(一)新康德主义的问题意识34

(二)凯尔森纯粹法学的内在困境37

五、《魏玛宪法》时期的方法与方向之争43

(一)“正当性”问题的提出43

(二)国家法中新方法的引入47

(三)魏玛时期反实证主义的内部分歧49

六、价值理论在法学中的引入——由西南德意志学派到当代价值相对主义53

(一)价值理论引入国家法学53

(二)西南德意志学派——文化作为沟通规范与现实的桥梁54

(三)客观价值思维59

七、德国当代的国家法学方法讨论66

(一)自然法的短暂复兴和拉德布鲁赫的方法三元论(Methodentrialismus)66

(二)从认识论转向生存哲学——德国战后法哲学的讨论71

(三)国家法的讨论状况——方法综合论和方法多元主义80

(四)宪法解释方法83

八、方法论之于宪法学的意义86

下篇 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危机与挑战91

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方法论争论的现状与反思91

一、围绕“规范与事实”: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之争91

二、面向事实及政治现实的宪法学进路93

三、中国宪法学中的规范路径103

四、作为诠释学的宪法学107

第三章 中国迈向宪法教义学的内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内在逻辑114

一、问题之提出114

二、立国、立宪与革命的政治动因118

(一)关于“革命”118

(二)中国革命的任务:救亡优于自由120

(三)立国与立宪:政治主导立宪123

三、国家的正当性:制宪权角度的反思124

(一)人民意志、国家与制宪12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宪时刻”以及制宪权的行使126

四、制宪权视野中宪法的全面修改:修宪抑或制宪?130

(一)全面修改、制宪权以及国家的连续性131

(二)制宪权理论的现实困境135

(三)制宪权的历史本质138

(四)宪法存在的必要性:摆脱制宪权的理论困境141

五、“八二宪法”的转折:多元主义的生成与发展145

(一)新民主主义传统的继续与超越146

(二)多元主义、价值冲突与社会自主性148

六、反思:立宪时刻、人民主权与宪法150

第四章 政治宪法学产生的时代条件:以政治与宪法的关系为切入点155

一、“政治宪法学”因何而生156

二、中国化的“政治宪法学”:问题意识与知识资源158

(一)“历史性”的政治宪法学159

(二)“中国模式”思维框架下的“政治宪法学”162

(三)“政治”维度中的政治宪法学:以正当性对抗合法性166

三、如何理解“政治”:政治宪法学的内在分歧172

四、面向未来:宪法学中政治与宪法关系的展开183

第五章 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反思190

一、引言: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190

(一)乡土中国的现代性190

(二)宪法学中的政治之维191

二、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挑战193

三、法教义学的前世:法学与科学的汇流196

四、法教义学转向与科学性的变迁: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199

(一)知识的清教主义:完全排除价值判断的法学200

(二)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203

(三)对“科学”的不同理解:法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205

五、法教义学的科学之殇:价值判断207

(一)法学中价值判断的不同路径207

(二)法学的挑战:合法性与正当性210

六、社会变迁中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213

(一)宪法的双重功能:法律系统封闭与开放的“控制阀”213

(二)法教义学的功能变迁:从确定性至可能性214

(三)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整合安定性与后果考量216

(四)宪法教义学反思:以宪法变迁为定向的宪法教义学建构218

七、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时代回应:方法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可能性222

第六章 法治国的宪法内涵: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变迁229

一、清末民国的立宪政治:政治系统的重塑与扩张229

二、理想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个体、社会与国家的同质化236

三、“法治国”的范式转型243

(一)改革:从上/下分层走向功能分化244

(二)法治国的范式转型:法律系统的功能分出246

(三)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奠基/限制的双重功能247

四、宪法中的“法治国”原则:功能的双重性250

(一)法治国的双面性:从形式到实质251

(二)法治国的宪法意义及其实现252

(三)“八二宪法”的“实质价值基础”:公私二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54

五、结语: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学转型258

第七章 基本权利的社会功能261

一、走出自由主义的基本权利理论262

(一)国家与社会分立背景下的基本权利功能263

(二)自由主义神话的打破:传统基本权利理论的困境265

(三)从“自由”到“价值”:社会演进背景下基本权利的重新定位268

二、维系“社会功能分化”的基本权利272

(一)“功能分化社会”中的宪法: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的界分273

(二)基本权利的社会功能:维系社会系统的功能分化275

(三)系统与环境:基本权利冲突问题的展现279

三、实现社会功能系统“结构耦合”的基本权利280

(一)作为“结构耦合”的宪法281

(二)法律系统内的价值输入:作为“结构耦合”的基本权利284

(三)立足社会的基本权利教义学287

四、对中国的意义:建构“中国的”基本权利教义学291

后记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