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地区的创造 都江堰灌区的本土人居智慧与当代价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地区的创造 都江堰灌区的本土人居智慧与当代价值
  • 袁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22475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居住环境-研究-都江堰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地区的创造 都江堰灌区的本土人居智慧与当代价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引言:发掘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经验与理论2

1.2 典型案例的选择:古代都江堰灌区3

1.3 基础资料与相关研究现状6

1.3.1 有关都江堰灌区历史人居环境的基础资料6

1.3.2 有关都江堰灌区历史的相关研究7

1.3.3 有关本土人居生态实践与理论的研究8

1.4 理论基础9

1.4.1 人居环境科学9

1.4.2 人类生态学9

1.5 研究路径10

第2章 营建:古代都江堰灌区的地区格局与整体地景13

2.1 大地上的营建14

2.2 秦并古蜀前的成都平原人居环境15

2.2.1 早期的平原台地中心聚落15

2.2.2 古蜀国时期人居环境建设的积累18

2.3 理水,人工水道与流域系统24

2.3.1 “二江流域”的开拓24

2.3.2 平原人工水道的发展与人工流域的成熟24

2.4 营城,构建城市山水秩序29

2.4.1 平原城市群与大地山水形成和谐整体29

2.4.2 成都城营建与山水秩序34

2.5 精耕,人居依林盘55

2.5.1 县域村落水网56

2.5.2 平原林盘格局58

2.5.3 林盘精耕人居单元60

2.5.4 乡村地景生态65

2.6 总结:整体有机的地景格局66

第3章 调适:古代都江堰灌区的旱涝灾害与应对67

3.1 古代“灾异观”与调适思想68

3.2 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特征69

3.3 历史上的人居环境调适措施72

3.3.1 城址选择与区域排水73

3.3.2 重点地段的堤防建设75

3.3.3 城市水系的疏导76

3.3.4 乡村水系疏导78

3.3.5 自然的恢复79

3.3.6 风水禁忌与土地保护80

3.3.7 御灾储备82

3.4 总结:推理酌情的地区调适83

第4章 治理:古代都江堰灌区的自然管理与社会治理85

4.1 自然管理与社会治理86

4.2 山林川泽的管理传统87

4.2.1 国家层面对山林川泽管理的重视87

4.2.2 秦牍、秦简中体现的自然管理法令88

4.2.3 “因事而设”的现实管理形式90

4.3 整体协调的区域人工自然系统管理92

4.3.1 整体、有机的地区人工自然系统使用与维护方式93

4.3.2 历代行政制度与都江堰人工流域的管理97

4.3.3 国家决策与地区监管99

4.3.4 多县统筹与地区整合101

4.3.5 县域管理与乡村自治106

4.4 总结:系统均和的自然管理116

第5章 成境:心灵境界与古代都江堰灌区的人居胜境117

5.1 “境界”与人居环境118

5.1.1 “境界”与生态实践118

5.1.2 境界与场所119

5.1.3 境界的划分与综合展现120

5.2 宇宙之境——全景、层次、象天与登临场所121

5.2.1 人居环境与区域全景山水121

5.2.2 天——仙——人的层次表达123

5.2.3 “七桥”象天126

5.2.4 登临、沟通与超越127

5.3 生活之境——居住、育人与观游场所129

5.3.1 城乡人居的山水秩序与境界129

5.3.2 教化与环境营造136

5.3.3 地区观游与风景系统138

5.4 出世之境——佛道宗教场所146

5.4.1 道教之境147

5.4.2 佛教之境155

5.5 宋《蜀川胜概图》中反映的区域生态整体160

5.5.1 《蜀川胜概图》长卷概况160

5.5.2 长卷胜景的“观游”161

5.5.3 山水长卷中反映的地区整体生态的构建方法167

5.6 总结:天地境界的整体胜境175

第6章 生命的秩序:都江堰灌区本土人居实践的生态哲学基础与地区特征177

6.1 传统生态实践的哲学阐释178

6.1.1 “生”的哲学阐释178

6.1.2 “生命”为关注对象179

6.1.3 生命为主体思维的人地秩序构建179

6.2 人地秩序“情”与“理”180

6.2.1 理:“合天理”180

6.2.2 情:“体生意”185

6.2.3 “情理交融”的生态实践188

6.3 都江堰灌区人居实践的地区特征190

6.3.1 整体的“基本经济区”人居环境190

6.3.2 “情理交融”的区域山水人居192

6.3.3 复合的人工流域生态系统193

6.4 总结:人居实践体现生命秩序195

第7章 综合的改良:生态文明推进中都江堰灌区人居环境的可能发展197

7.1 快速城镇化阶段都江堰灌区发展的生态风险与模式批判198

7.1.1 区域格局:城镇扩张与都江堰农业地带的快速丧失198

7.1.2 洪涝应对:区域与城乡变迁带来的洪涝灾害新风险202

7.1.3 治理形式:灌区人居治理带来的乡村文化景观异化202

7.1.4 山水环境:山水环境的忽视与城乡风景的衰退208

7.2 生态文明进程中都江堰灌区人居实践的可能发展208

7.2.1 区域格局:构建都江堰灌区文化景观保护区210

7.2.2 洪涝应对:加强历史水系恢复为基础的调适减灾215

7.2.3 治理形式:推进小规模、生态化乡村人居改造试点217

7.2.4 山水环境:充分运用传统生态信息改善地区风景218

7.3 总结: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综合改良221

第8章 结语:生态地区的创造223

8.1 “人类世”的生态地区224

8.2 都江堰灌区本土人居智慧的当代价值226

8.3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展望228

参考文献231

后记2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