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下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瑞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398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491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下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法学研究回归社会科学的思考1
一、从“郑永年之惑”谈起1
二、传统规范法学的缺陷3
三、对“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的反思11
四、社会科学方法的引入20
五、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方法28
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32
一、刑事和解的出现32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35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41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52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61
第三章 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67
一、对抗性司法与合作性司法67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71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76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85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87
六、私力合作模式105
七、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124
第四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132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困境132
二、“先刑后民”模式135
三、“刑民分离”模式144
四、“先民后刑”模式151
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选择162
第五章 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种形态165
一、刑事审判形态的多元化165
二、定罪裁判169
三、量刑裁判176
四、程序性裁判180
五、三大裁判形态的制度影响186
第六章 “认罪认罚从宽”改革的理论反思——基于刑事速裁程序运行经验的考察194
一、“认罪认罚从宽”的改革思路194
二、“认罪”与“认罚”的同步性195
三、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198
四、控辩协商的幅度200
五、对“流水作业”诉讼构造的突破203
六、法庭审理的对象207
七、对被害人诉讼请求的合理关注210
八、结论211
第七章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213
一、问题的提出213
二、立法推动主义及其局限性214
三、制度变革中的司法推动主义225
四、制度变革的另一条道路236
第八章 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与反思243
一、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历程243
二、1979年确立的庭前案卷移送制度247
三、1996年的“审判方式改革”250
四、“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252
五、庭前移送案卷制度的重新恢复255
六、制约案卷笔录移送制度的几个深层因素258
七、结论263
第九章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一)——刑事第一审程序流于形式的成因分析266
一、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提出266
二、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268
三、对案卷笔录证据能力的推定274
四、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280
五、刑事证据法的存在空间286
六、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288
七、法庭审判制度的重建问题294
第十章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二)——刑事第二审程序的理论反思296
一、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困境296
二、二审程序中的“两步式构造”297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调查讯问”程序301
四、不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推定法则306
五、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案卷笔录311
六、“事实复审”的神话316
七、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运动”319
八、进一步的评论330
第十一章 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与反思333
一、问题的提出333
二、死刑复核的六大程序要素336
三、死刑裁判的“风险转移”360
四、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一: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371
五、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二:非诉讼化的裁判方式376
六、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三:秘密的行政审批机制379
第十二章 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对中国冤假错案发生原因的一种解释384
一、“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384
二、“留有余地”的两种模式386
三、“留有余地”模式的体制成因390
四、“留有余地”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393
五、“留有余地”模式的未来397
第十三章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400
一、问题的提出400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历史考察404
三、“坦白从宽”的诉讼效果411
四、犯罪嫌疑人的如实回答义务423
五、被告人的认罪态度430
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辩护效果的影响436
七、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441
八、结论447
参考文献450
索引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