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5661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78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新石器时代文化-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发掘报告-茂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六章 2004年度发掘365

第一节 地层堆积367

1.04T12北壁367

2.04T1东壁368

3.04T3、T5西壁368

第二节 遗迹370

一 房址370

1.04F1370

2.04F3370

3.04F4371

二 灶坑372

1.04Z1372

2.04Z2372

三 灰坑373

1.04H22373

2.04H14373

3.04H23374

4.04H32374

5.04H5374

6.04H8374

7.04H17375

8.04H19375

9.04H24376

四 窑址376

04Y1376

第三节 遗物377

一 陶器377

(一)彩陶377

1.彩陶瓶377

2.彩陶罐383

3.彩陶钵383

4.彩陶盆384

5.器底384

6.彩陶片385

(二)泥质陶391

1.小口瓶391

2.矮领罐393

3.高领罐393

4.罐394

5.缸395

6.瓮397

7.钵397

8.盆397

9.带嘴锅402

10.甑402

11.碗402

12.杯404

13.陶塑人面像404

14.纺轮404

15.器盖406

16.陶刀406

17.陶球406

18.器耳408

19.器流408

20.器底408

(三)夹砂陶409

1.侈口罐409

2.罐414

3.小罐416

4.筒形罐418

5.瓮418

6.碟418

7.杯418

8.器盖420

9.器底420

11.圈足420

二 玉石器421

(一)打制石器421

1.尖状器421

2.砍砸器421

3.刮削器424

4.切割器424

5.两侧打缺石刀428

6.琢背小刀428

7.细石核429

8.石片430

9.细石叶432

(二)磨制石器434

1.石斧434

2.石锛437

3.石凿438

4.石刀438

5.有肩石铲439

6.石矛439

7.磨制石片439

8.砺石439

9.石环441

10.石镯442

11.穿孔形器442

12.研磨器443

13.石纺轮444

14.石球444

15.石杵446

16.石刻人面像446

三 骨角器447

1.骨锥447

2.骨坠饰448

3.龟背甲448

4.穿孔蚌448

5.海贝448

6.卷织物448

第七章 2006年度发掘449

第一节 地层堆积450

1.06T3东壁450

2.06T4南壁452

3.06T7东壁452

第二节 遗迹453

一 房址453

1.06F1453

2.06F2454

3.06F3455

二 灰坑455

1.06H7455

2.06H14456

3.06H4456

4.06H12457

5.06H8457

三 灰沟458

1.06HG1458

2.06HG2458

3.06HG3459

四 窑址459

1.06Y1459

2.06Y2460

第三节 遗物460

一 陶器460

(一)彩陶460

1.彩陶瓶460

2.彩陶罐463

3.彩陶钵463

4.彩陶盆464

5.器底464

6.彩陶片465

(二)泥质陶467

1.小口瓶467

2.矮领罐468

3.高领罐468

4.罐469

5.火种罐469

6.缸470

7.钵471

8.盆472

9.带嘴锅477

10.碗479

11.杯480

12.纺轮480

13.器盖480

14.网坠481

15.穿孔器构件482

16.陶祖482

17.陶球482

18.小口瓶、高领罐腹片483

19.器鋬484

20.器耳484

21.器底484

22.圈足485

(三)夹砂陶485

1.侈口罐485

2.罐489

3.小罐490

4.瓮492

5.杯492

6.器盖492

7.器底492

二 石器493

(一)打制石器494

1.砍砸器494

2.切割器495

3.两侧打缺石刀498

4.石核498

5.石片499

6.细石叶500

(二)磨制石器500

1.石斧500

2.石锛500

3.石凿502

4.石刀502

5.石环502

6.纺轮502

7.石球502

8.石杵503

三 骨器504

1.骨锥504

2.骨镞504

第八章 分期与年代505

一 地层分组505

二 器物组合508

三 文化分期与年代510

四 文化性质与文化因素分析512

第九章 出土标本测试与分析515

第一节 碳-14测试数据与分析515

一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试报告515

二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516

第二节 红色颜料测试与分析报告516

第一○章 祭祀坑出土人骨研究521

第一节 营盘山遗址出土人骨鉴定521

一 保存状况及观察标准522

1.保存状况522

2.观察标准522

二 性别与年龄522

1.03M32522

2.03M40523

三 颅骨观察及形态特征523

四 古病理观察523

五 长骨测量及身高推算524

六 小结524

第二节 茂县营盘山遗址两个人类个体之食谱结构:牙本质胶原序列样本及骨胶原之碳、氮同位素分析525

一 前言525

二 研究526

1.营盘山遗址考古背景526

2.材料与方法528

三 结果531

1.样本污染鉴别531

2.骨胶原和牙本质胶原的同位素组成531

3.人类食谱同位素值与各类食物同位素值的建立534

四 讨论536

1.成年食谱分析536

2.幼年食谱分析537

3.食谱转变史537

4.幼年食谱的个体差异538

五 结论539

第一一章 动物遗存研究540

第一节 动物骨骼鉴定540

一 种属鉴定540

(一)哺乳纲540

1.兔形目540

2.啮齿目540

3.偶蹄目541

4.食肉目552

(二)鸟纲554

1.鸡形目554

2.隼形目555

(三)鱼纲555

(四)爬行纲555

龟鳖目555

(五)腹足纲555

中腹足目555

(六)瓣鳃纲556

二 骨角牙蚌器制作工艺556

(一)骨角料截取方法556

1.鹿角料截取方法556

2.肢骨取料方法556

(二)骨角器制作工艺557

1.骨锥557

2.角锥558

3.簪558

4.骨梗刀559

5.镞559

6.珠559

7.磨光肋骨560

8.匕560

9.其他残骨角牙器560

10.蚌刀560

三 几件骨骼的病理学观察561

四 讨论561

1.营盘山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动物资源561

2.动物骨骼表面痕迹分析562

3.从动物遗存看营盘山先民的生业方式563

五 结语564

第二节 浅论动物考古学中两种肉量估算方法——以营盘山遗址为例564

第一二章 植物遗存研究571

第一节 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571

一 研究背景571

二 浮选结果573

(一)炭化木屑573

(二)核果果核573

(三)植物种子574

1.农作物574

2.杂草类植物576

3.其他植物种子576

三 分析讨论578

1.农作物和杂草与营盘山遗址生业问题578

2.果核与果树的问题580

3.其他植物种子的问题580

四 结语581

第二节 植物硅酸体鉴定报告582

一 实验过程582

二 鉴定结果582

1.第一组(明清至现代)583

2.第二组(战国晚期至汉代)583

3.第三组(新石器时代晚期)583

三 结论585

第三节 孢粉分析鉴定报告585

第一三章 陶器分析研究592

第一节 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592

1.样品描述592

2.分析方法592

3.分析结果593

第二节 川西马家窑类型彩陶产源分析与探讨595

一 前言596

二 川西彩陶的时空分布与来源问题598

三 甘青马家窑文化陶器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陶土资源600

(一)标本描述602

1.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602

2.甘肃东乡林家遗址602

3.甘肃武都县大李家坪遗址603

4.甘肃甘南卓尼县寺下川604

5.甘肃甘南临潭县石门口604

6.四川岷江上游茂县营盘山遗址604

7.四川茂县波西遗址609

8.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609

(二)分析方法609

1.实验仪器610

2.实验条件610

3.测量标准610

四 分析结果610

五 讨论616

第三节 川西彩陶的发现与初步研究646

一 川西彩陶的发现647

1.岷江上游地区647

2.大渡河上游地区649

3.大渡河中游地区650

二 川西彩陶的初步研究650

1.川西彩陶的分组650

2.川西彩陶的年代和文化因素分析653

3.川西彩陶的产地及其文化属性654

4.川西彩陶分布的时空特征655

5.关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南传655

三 余论656

第一四章 文化性质与源流研究659

第一节 波西、营盘山及沙乌都——浅析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变的阶段性659

一 近年岷江上游新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收获659

二 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类661

三 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变的阶段性664

1.第一阶段666

2.第二阶段667

3.第三阶段668

四 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本土化669

第二节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新发现的几点思考670

一 营盘山新石器文化遗存的性质671

二 宝墩文化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关系674

三 哨棚嘴文化的来源问题675

四 结语676

第三节 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分期的再认识——兼论营盘山遗址的分期、年代与文化属性677

一 林家遗址的层位关系677

二 林家遗址陶器类型学分析678

三 营盘山遗址年代和文化属性684

(一)分期与年代685

1.第Ⅰ段685

2.第Ⅱ段685

3.第Ⅲ段688

(二)文化属性探讨689

第一五章 环境、聚落、生业与社会分析693

第一节 地理地质环境与聚落选址布局693

一 地理地质环境693

1.营盘山遗址与岷江上游河谷阶地693

2.营盘山遗址与川西黄土分布带694

3.营盘山遗址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及地震多发区695

二 聚落选址布局与趋利避害696

1.营盘山遗址的优越地理位置696

2.营盘山遗址先民对黄土的认知与利用697

3.营盘山先民对地震断裂带的认知与选址避让697

4.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699

第二节 生业形态与社会生活702

一 生业形态初识702

二 技术与艺术管窥705

1.房屋营建技术705

2.陶器烧制技术706

3.工具制作加工技术706

4.玉器资源的认知与利用加工707

5.四川地区雕塑艺术探源708

第三节 精神文化内涵初析709

一 关于人牲制度709

二 尚红习俗715

三 营盘山遗址的人群与族属初探719

1.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向川西北高原山地的南传719

2.来自体质人类学的考察723

附表725

附录 营盘山考古大事记781

后记7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