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模式及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模式及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
  • 蒲春玲,张乐杰,张昊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978780246228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农村土地承包法-研究-中国;耕地-土地利用-研究-新疆;耕地-资源保护-研究-新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模式及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新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模式3

1绪论3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3

1.2研究对象的界定6

2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分析8

2.1农业及其从业人员基本情况9

2.1.1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9

2.1.2农业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构成9

2.1.3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11

2.2农用地基本情况13

2.3农村土地承包状况14

2.4新疆农用地流转基本情况14

2.4.1农业生产经营户农用地流转基本情况15

2.4.2本地户农用地流转基本情况22

2.4.3常住户农用地流转基本情况22

3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分析36

3.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37

3.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37

4适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承包地流转的模式探究43

4.1模式一:创新的代耕代种——适合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模式45

4.2模式二:村组织均分土地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村组织参与下的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模式47

4.2.1农户土地流转的成本收益分析49

4.2.2影响农户土地流转主要因素[8]50

4.2.3土地和农户外出的模型51

4.3模式三:股份制——适合农户、村组织和涉农企业之间的农地流转模式54

4.3.1农地股份合作制下土地产权的分离及归属[10]56

4.3.2改变传统农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推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57

4.3.3建立现有农业土地产权的价格市场,引入农地价格的评估机制58

5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的思路与对策61

5.1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61

5.2政府加强管理与服务63

5.3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设63

5.4建立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地流转机制[14]65

5.5改善土地市场发育的外在环境66

6结论67

参考文献68

第二篇 农户耕地利用与耕地保护——基于理论的探讨与伊宁市的实证73

7导言73

7.1问题的提出73

7.2研究的背景75

7.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6

7.4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动态80

7.4.1研究的理论基础80

7.4.2耕地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82

7.4.3农户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89

7.5研究思路、方法、结构及数据92

7.5.1研究思路及方法92

7.5.2研究结构92

7.5.3数据说明93

7.6研究的可能创新及不足95

7.6.1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95

7.6.2研究的不足95

8耕地保护及农户在耕地保护中的地位96

8.1重要概念界定96

8.1.1耕地的概念96

8.1.2耕地保护的内涵97

8.1.3农户的概念98

8.2耕地资源的功能及利用方式98

8.2.1耕地资源的功能98

8.2.2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100

8.3我国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构成102

8.4农户在耕地保护中的地位103

8.4.1农户耕地利用目标103

8.4.2农户耕地利用特点106

8.4.3农户在耕地保护中的定位110

9基于理论框架的耕地保护中农户行为研究112

9.1理论分析平台搭建与研究思路112

9.2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及比较分析114

9.2.1研究的前提假设114

9.2.2分析框架构建114

9.2.3比较分析及研究结论117

9.3理论框架分析的现实意义120

9.3.1耕地保护中农户耕地投入行为控制缺失的诠释120

8.3.2不同预算收益水平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差异解析121

9.4研究小结122

9.4.1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减少农户数量,增大户均耕地资源禀赋123

9.4.2运用经济杠杆,强化耕地保护123

9.4.3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123

10伊宁市耕地保护情况及农户耕地利用基本状况124

10.1伊宁市概况124

10.1.1自然地理条件124

10.1.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25

10.2伊宁市耕地保护现状126

10.2.1土地利用现状126

10.2.2耕地利用现状126

10.2.3耕地保护情况129

10.3伊宁市农户耕地利用问卷调查基本状况130

10.3.1农户问卷调查说明130

10.3.2农户耕地利用现状问卷调查基本情况131

10.3.3农户耕地利用现状134

11伊宁市农户耕地利用行为机理分析138

11.1农户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138

11.2农户耕地利用特性139

11.2.1少数民族农户比重大,政府依赖性强139

11.2.2户均耕地规模小,分割细碎,劳动生产率低139

11.2.3农户生产具有半自给半商品化特点,市场化程度不高140

11.2.4非农兼业普遍,农户收入、投资多元化140

11.2.5农户忧患意识强烈,耕地保障功能依然显著141

11.3农户耕地利用目标141

11.4农户耕地利用决策142

11.4.1农户耕地利用决策机制142

11.4.2农户耕地利用决策中的机会成本意识143

11.4.3农户耕地利用决策144

11.5不同因素条件下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差异分析153

11.5.1不同年龄农户耕地保护倾向分析153

11.5.2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户耕地保护差异分析160

11.5.3不同收入水平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差异分析164

11.5.4不同收入水平农户耕地利用投入差异分析168

11.5.5近郊农户与远郊农户耕地利用投入差异分析171

11.5.6近郊农户与远郊农户耕地利用目标及保护倾向差异分析172

12伊宁市农户耕地利用与耕地保护关系分析177

12.1农户综合素质与民族习惯影响着农户耕地保护的动机、意识177

12.1.1诸多民族习惯、耕作偏好与耕地保护目标相一致177

12.1.2农户综合素质较低,部分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处于“无意识”状态178

12.1.3农户综合素质越高,跳出农门愿望愈强烈,耕地保护意向越弱179

12.2耕地利用效益低下使农户耕地保护缺乏动力179

12.2.1耕地利用比较效益与耕地劳动工资率双双偏低179

12.2.2耕地利用收益不断下降,致使农户对耕地保护的漠视180

12.2.3耕地利用效益低下,流转经济动力不足181

12.3生产经营目标复合化致使农户对耕地保护的忽视181

12.3.1经营目标复合化,收入渠道多元化,农户对耕地重视程度减弱181

12.3.2农户对耕地非农化持有更加宽容的态度182

12.3.3农户注重短期收入,忽视耕地质量保育183

12.4耕地保护政策供给与实施主体价值取向不一致导致农户行为与社会目标不协调184

12.4.1农户耕地利用微观目标与政府耕地保护宏观目标不统一184

12.4.2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户耕地利用价值取向不一致184

12.4.3耕地生产公共物品性质与农户单一主体投入的矛盾185

12.4.4征地经济补偿标准偏低,客观上促进耕地保护185

12.5农户建房无序是耕地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问题186

12.5.1农户耕地非法非农化是耕地数量保护的重大障碍186

12.5.2村镇规划滞后,农户建房缺乏有效监管186

12.5.3农户建房意愿强烈,驱使人为耕地“荒草化”186

12.6耕地产权不明晰制约着农户耕地利用及耕地保护的积极性187

12.6.1耕地产权不明晰,农户缺乏耕地保护性投资187

12.6.2农户对耕地缺乏长期预期,严重影响耕地生产积极性187

12.6.3所有权与使用权主体地位不对等,弱势农户趋于“短视”选择188

13结论与建议措施189

13.1结论189

13.2建议措施192

13.2.1科学评估耕地价值,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激励约束机制192

13.2.2提升耕地利用比较收益,采取有效经济激励,增强农户耕地保护意识192

13.2.3完善耕地产权制度,强化农户耕地保护意识193

13.2.4强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对耕地保护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193

13.2.5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改进耕作、灌溉、施肥制度194

13.2.6引导农户构建合作组织,增强耕地利用组织服务功能194

参考文献195

附录2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