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法定传染病控制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法定传染病控制手册
  • 葛洪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6759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70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传染病-控制-手册;传染病-预防(卫生) -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法定传染病控制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1

一.基本概念1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1

三.病原体的致病性3

四.传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4

第二节 传染病的特征7

一.基本特征7

二.临床特征9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1

一.流行过程的三环节11

二.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的概念20

三.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22

第四节 “新”传染病的发生27

一.新传染病从哪里来?过去为什么没有发现人类罹患这些传染病29

二.需要确定新发传染病的致病决定基因30

三.研究已有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32

四.新发传染病是怎样起源的34

五.重新认识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37

第五节 是自然流行,还是生物战剂的袭击46

一.恐怖主义改变了生物战47

二.怎样判定敌对的生物袭击51

三.追根溯源53

第六节 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简介55

一.传染病的诊断55

二.传染病的治疗57

第七节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及中医辨证论治简介60

一.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60

二.中医辩证论治简介62

第八节 传染病的预防87

一.传染病的预防策略87

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87

第二章 相关实验室的应用105

第一节 概述105

一.传染病检出方法的类型105

二.检出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核酸的方法108

三.检出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抗原的方法110

四.检出对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抗体的方法112

五.不明原因传染病的检出策略113

第二节 相关检测方法简介113

一.病原学113

二.血清学115

三.基于抗原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116

四.基于核酸的分子诊断技术116

第三节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117

一.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117

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保存、包装、运送122

第四节 其他“有趣”的话题132

一.为什么应该阅读本节?132

二.微生物实验室为什么拒收标本?132

三.递送血培养标本,需遵循什么原则?133

四.如何递送尿培养标本?136

五.什么是“Q评分法”?如何使用?137

六.如何递送体液标本?138

七.还有什么递送标本的方法能够提高厌氧菌的阳性检测率?139

八.实验室如何鉴别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140

第三章 传染病的应急控制142

第一节 概述142

第二节 确定传染病的性质144

一.应进行的调查工作144

二.实验室检验提供关键性的证据147

三.实验室检验需要平时的积累149

四.其他工作在得出最终诊断之前就应当开始150

第三节 确定主要的传播途径150

一.空气(飞沫)传播151

二.经口传播152

三.接触传播154

四.经血液传播155

五.其他传播方式156

第四节 确定隔离者和医学观察者158

一.隔离病人158

二.医学观察者164

第五节 卫生检疫169

一.区域封锁169

二.交通控制171

第六节 疫区内的防控措施173

一.挽救病人的生命173

二.群体预防措施178

三.环境消毒179

四.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180

第七节 洪涝灾害—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184

一.分阶段分层次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184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明确职责186

三.救灾防病技术方案187

第二篇 传染病235

第一章 呼吸道传染病235

第一节 乙类传染病235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35

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36

三.麻疹239

四.肺结核240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41

六.百日咳241

七.白喉242

八.猩红热243

第二节 丙类传染病243

一.流行性感冒243

二.流行性腮腺炎244

三.风疹245

第二章 肠道传染病246

第一节 甲类传染病246

一.霍乱246

第二节 乙类传染病249

一.病毒性肝炎249

二.脊髓灰质炎250

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251

四.伤寒、副伤寒252

第三节 丙类传染病253

一.感染性腹泻253

第三章 皮肤黏膜传染病254

第一节 乙类传染病254

一.艾滋病(简称“AIDS")254

二.淋病255

三.梅毒256

四.新生儿破伤风257

第二节 丙类传染病257

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57

二.麻风病258

第四章 虫媒传染病260

第一节 乙类传染病260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260

二.登革热260

三.疟疾262

第二节 丙类传染病262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262

二.黑热病264

第五章 动物源性传染病265

第一节 甲类传染病265

一.鼠疫265

第二节 乙类传染病268

一.流行性出血热268

二.狂犬病269

三.炭疽270

四.布鲁氏菌病273

五.钩端螺旋体病276

第六章 蠕虫病278

第一节 乙类传染病278

一.血吸虫病278

第二节 丙类传染病279

一.包虫病279

二.丝虫病280

第七章 其他传染病281

一.军团病281

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血清型O157∶H7)感染281

三.肉毒毒素中毒284

四.Q热285

五.天花288

六.埃博拉出血热295

七.汉坦病毒感染临床综合征298

八.森林脑炎299

九.东方马脑炎302

十.西方马脑炎303

十一.委内瑞拉马脑炎304

十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306

十三.黄热病307

十四.土拉菌病310

增:皮肤黏膜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312

第三篇 实用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313

第一章 实用消毒技术313

第一节 概述313

第二节 常用消毒方法314

一.物理消毒方法314

二.化学消毒方法331

第三节 常用消毒剂337

一.甲醛337

二.戊二醛342

三.环氧乙烷345

四.含氯消毒剂347

五.过氧化物类消毒剂350

六.含碘消毒剂361

七.醇类消毒剂364

八.季铵盐类消毒剂365

九.胍类消毒剂367

第四节 重要场所及物品的消毒368

一.消毒方法的选择依据和原则368

二.消毒剂的使用要求374

三.主要场所及物品的消毒375

四.卫生洁具的消毒377

五.餐饮具的消毒377

六.医疗器材和用品的消毒与灭菌378

七.手的卫生消毒383

八.食物消毒385

九.饮用水消毒385

第五节 环境微生物污染的监测391

一.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监测391

二.物品表面微生物污染的监测392

三.餐饮具表面微生物污染的监测393

四.消毒剂溶液中微生物污染的监测393

五.手和皮肤黏膜微生物污染的监测394

第六节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监测394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395

二.干热灭菌效果的监测401

三.气体消毒剂灭菌效果的监测402

四.液体消毒剂有效成分浓度的监测404

五.紫外线辐照强度和消毒效果的监测405

六.水中余氯含量的监测406

第七节 各种场所的消毒408

第八节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消毒原则和方法428

一.消毒相关工程的消毒重点428

二.水库库区卫生清理消毒原则428

三.消毒工作程序429

四.验收标准431

五.消毒技术431

六.检查验收435

七.现场卫生清理中应注意的问题436

第二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技术438

第一节 概述438

一.感染率438

二.医院感染的影响439

三.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的因素4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