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0132399.jpg)
- 张建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3982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0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24页
- 主题词: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英文摘要1
第1章 导论1
1.1 选题的意义及概念界定1
1.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8
1.2.1 国外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的“两条主线”10
1.2.2 国外经济转型研究的“三派观点”14
1.2.3 简要的小结19
1.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20
1.3.1 体制模式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改革探索期20
1.3.2 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24
1.3.3 体制初步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31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35
1.4.1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小结35
1.4.2 国内外文献研究的优势及不足36
1.4.3 选题研究的理论重点和难点37
1.5 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创新及方法37
1.5.1 基本思路37
1.5.2 理论创新38
1.5.3 研究方法39
第2章 市场经济范式与转型研究的理论框架40
2.1 思想基础与主流脉络:范式提出41
2.1.1 “凯恩斯—萨缪尔森范式”和“哈耶克—萨克斯范式”的提出41
2.1.2 “马克思—列宁范式”的提出43
2.2 核心理论与分析框架:框架梳理45
2.2.1 “马克思—列宁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45
2.2.2 “凯恩斯—萨缪尔森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45
2.2.3 “哈耶克—萨克斯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46
2.3 理论层次与制度假设:范式比较47
2.3.1 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前提假设和终极认识不同48
2.3.2 对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关系的认识不同48
2.3.3 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分析方法的理论层次不同49
2.3.4 市场经济基本社会制度假设的不同49
2.3.5 理论范式的硬核不同50
2.3.6 所有制及社会秩序观念认识的不同50
2.4 同一主题与不同道路:范式联系51
2.4.1 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共同认识51
2.4.2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影响因素认识的异中之同52
2.4.3 共同的福利社会思想53
2.4.4 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共同认识54
2.4.5 三大范式研究中必须提到的人物54
2.5 理论范式与社会实践:模式改良55
2.5.1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改良道路55
2.5.2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综合改良57
2.5.3 市场经济改良道路的中国启示58
2.6 中国经济转型分析的基本框架59
2.6.1 转型目标明确59
2.6.2 制度约束刚性60
2.6.3 改革形式灵活61
2.6.4 阶段性推进62
第3章 制度层次性、双重转型难题与中国道路64
3.1 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64
3.1.1 微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65
3.1.2 中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67
3.1.3 宏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68
3.2 经济转型的次序性问题70
3.2.1 经济转型次序性问题的理论探讨70
3.2.2 制度层次性决定改革的次序性71
3.3 经济转型的速度问题73
3.3.1 转型速度问题的不同主张及背景73
3.3.2 速度不能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推进74
3.4 经济转型“局部改革的陷阱”76
3.4.1 “局部改革的陷阱”的提出76
3.4.2 “局部改革的陷阱”的层次性分析79
3.4.3 “局部改革的陷阱”的理论拓展81
3.5 一个简要的总结82
3.5.1 目标模式决定转型的具体方式83
3.5.2 政治架构决定转型过程的具体特征83
3.5.3 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是解决转型难题的理论基础84
3.6 经济转型的中国道路85
3.6.1 中国经济改革试验探索阶段的过程考察86
3.6.2 中国经济系统改革阶段的过程考察87
3.6.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阶段的过程考察88
3.6.4 中国经济转型深化阶段的过程描述90
3.6.5 中国经济转型道路考察的主要结论91
第4章 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绩效比较及实证分析93
4.1 俄、中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94
4.1.1 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上的转型模式设计95
4.1.2 “休克疗法”与中国经济转型方式的显著差别96
4.1.3 作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价格机制形成路径不同97
4.1.4 所有制问题上快速全面私有化和阶段性调整的差异99
4.1.5 企业组织形式的转换及生产力体系的完善101
4.1.6 宏观层次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103
4.2 俄、中不同经济转型模式的绩效比较104
4.2.1 转轨之前的绩效比较105
4.2.2 转轨期间的绩效比较106
4.3 基于效率、稳定、公平和制度的绩效评价108
4.3.1 对俄罗斯转轨基于效率的评价108
4.3.2 对俄罗斯转轨基于稳定和公平的评价109
4.3.3 对俄罗斯转轨基于制度的评价110
4.3.4 俄罗斯人民对经济转轨的评价111
4.4 俄、中不同转型道路的发展趋势111
4.5 俄、中经济转型比较的主要结论115
4.5.1 转型要破除新自由主义教条和模式崇拜115
4.5.2 转型要注重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和调整116
4.5.3 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117
4.5.4 转型不是主题单一的经济体制转轨118
4.5.5 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与经济转型合拍119
4.6 结束语119
第5章 转型深化期的实践难题及改革抉择121
5.1 慎重选择转型深化期的改革方式122
5.1.1 激进方式和渐进方式的局限122
5.1.2 对转型方式问题的进一步反思123
5.1.3 转型深化期中国转型策略的抉择125
5.2 规范所有制调整中的产权改革126
5.2.1 产权改革并不能激发激活企业效率127
5.2.2 区分要素市场的发育和要素私有化128
5.2.3 所有制改革要符合产权社会化趋势129
5.3 通过自主创新解决经济增长难题130
5.3.1 转型深化期经济的阶段性特点130
5.3.2 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构分析思路133
5.3.3 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强自主创新134
5.4 确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三维体系136
5.4.1 恰当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横向关系136
5.4.2 构建市场运行机制层次性的纵向制度保证138
5.4.3 重视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混合影响139
5.5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140
5.5.1 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公有制为主体140
5.5.2 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础141
5.5.3 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特征142
5.6 稳步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社会143
5.6.1 影响社会转型的非正式制度安排143
5.6.2 社会转型是宏观层次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144
5.6.3 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社会147
5.7 立足合法性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148
5.7.1 政府管理体制是宏观层次制度规范的重点148
5.7.2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市场化150
5.7.3 通过责任效能的公共政府改革增强合法性151
5.8 通过社会制度创新展现代社会主义153
5.8.1 基本经济制度转型是社会制度创新的显著标志153
5.8.2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创新的关键内容155
5.8.3 改善和加强中国特色党政双重结构的政治体制157
5.8.4 建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会主义159
第6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与前景展望161
6.1 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162
6.1.1 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转型目标162
6.1.2 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刚性化163
6.1.3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阶段性转换164
6.1.4 中国经济转型的措施实验性165
6.1.5 中国经济转型的双主题联动性165
6.1.6 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166
6.2 中国的“双主题阶段转换式”经济转型模式166
6.2.1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不同概括及局限166
6.2.2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双主题”特征168
6.2.3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阶段转换式”特征169
6.2.4 “双主题阶段式转换”: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概括170
6.3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具有普遍意义吗172
6.3.1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独特性172
6.3.2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普遍意义173
6.4 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展望174
参考文献177
外文人名及术语索引191
后记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