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治安与构建和谐社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村治安与构建和谐社会
  • 展万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9206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农村-治安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村治安与构建和谐社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农村治安与构建和谐社会1

一、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1

(一)中国古代和近代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和谐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理想向现实的跨越4

二、社会和谐离不开农村的和谐9

(一)农村和谐关系到我国最大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9

(二)农村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基础11

三、和谐农村需要良好的农村治安环境14

(一)农民更需安全感14

(二)良好治安环境是和谐农村的必然要求18

第一章 当前农村治安形势分析21

一、关于当前农村治安形势的总体判断21

(一)当前农村社会治安总体上基本稳定21

(二)当前农村治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26

二、影响和谐农村建设的主要治安问题28

(一)盗窃活动猖獗28

(二)赌博活动日趋严重30

(三)色情活动不断蔓延31

(四)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依然猖獗32

(五)封建迷信活动泛滥32

(六)暴力犯罪日趋突出33

(七)流氓恶势力尚未得到有效遏制34

(八)宗族势力引发的治安问题增多35

(九)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35

(十)治安灾害事故频发36

三、农村治安问题的原因分析37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对农村治安的控制减弱37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困境为农村治安问题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40

(三)思想文化建设落后和法制宣传教育的滞后是农村治安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42

(四)职能部门对农村治安秩序的治理乏力助长了农村治安问题的多发趋势44

第二章 农村自生秩序与农村治安47

一、农村自生秩序与治安秩序47

(一)治安秩序也是一种自生秩序47

(二)作为自生秩序的治安秩序的形成机制49

(三)农村自生秩序形成的社会基础——“熟人社会”与“半熟人社会”50

二、从自生秩序的角度研究农村治安资源52

(一)道德和意识形态——农村治安资源的隐形力量53

(二)民间权威和农村精英——农村治安控制的重要人力资源58

(三)农村非正式组织——农村治安控制的依靠力量62

三、作为治安资源的农村宗族组织67

(一)农村宗族组织的复兴68

(二)农村宗族组织在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68

(三)农村宗族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71

(四)宗族组织成为农村治安资源73

第三章 当代农民治安意识及其培育与强化77

一、治安意识概述77

(一)治安意识的含义77

(二)研究治安意识的意义79

(三)治安意识的内容80

二、对农民治安意识的实证调查和分析83

(一)农民对治安问题的认识84

(二)农民对治安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86

(三)农民的治安守法意识情况88

(四)农民对治安环境的需求情况89

(五)农民的治安行为习惯情况89

(六)农民的治安防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90

(七)农民的治安责任意识91

(八)农民的治安参与意识92

三、农民治安意识的培育与强化92

(一)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93

(二)加强社会治安基本知识及社会治安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加农民对社会治安基本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治安工作的认同94

(三)加强治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治安守法意识95

(四)加强对农民治安防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自我防范能力96

第四章 农村治安防范98

一、要旨——传统模式的现代演绎98

(一)农村治安防范的传统模式与历史意蕴99

(二)社会转型与传统模式的消解101

(三)公安机关的引导与传统模式的重构103

二、主体——完善与拓展相结合107

(一)当前农村群众性防范主体的类型107

(二)当前农村群众性防范组织存在的问题108

(三)农村群众性防范主体的完善和拓展110

三、重点——主题不变但应紧跟时代112

(一)对侵财案件的防范是农村治安防范永恒不变的主题112

(二)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是当前农村治安防范的紧迫任务118

第五章 农村人口管理124

一、农村人口管理概述124

(一)农村人口在人口管理意义上的特点124

(二)农村人口管理的重点126

二、农村流动人口管理127

(一)农村外来流动人口的成因127

(二)农村外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128

(三)当前农村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30

(四)农村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措施130

(五)农村流出人口的管理133

(六)农村走失人口管理135

三、农村移民安置中的人口管理137

(一)农村移民安置概述138

(二)搞好农村移民安置中人口管理工作的意义140

(三)农村移民安置中人口管理上的难点141

(四)农村移民安置中人口管理的对策142

四、农村留守人员的管理和保护145

(一)农村留守人员概况145

(二)农村留守人员在农村人口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中的意义146

(三)农村留守人员的管理和保护152

第六章 农村色情活动及其治理155

一、农村色情活动问题的现状155

(一)农村卖淫嫖娼活动的现状156

(二)农村色情表演活动的现状161

二、农村色情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164

(一)农村卖淫嫖娼活动蔓延的原因164

(二)农村色情表演活动猖獗的原因167

三、农村色情问题的治理171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消除农村色情问题产生的土壤171

(二)加大工作力度,对农村色情活动予以及时有效打击174

(三)加强基础防范工作,遏制农村色情活动的产生和发展175

第七章 农村赌博活动及其治理176

一、农村赌博活动的现状176

(一)参赌人员普及化177

(二)参赌人员年龄相对集中并呈下降趋势178

(三)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78

(四)赌博地点具有多变性178

(五)赌博形式多样化179

(六)参赌心态发生变化,趋利性更为明显180

(七)组织日趋严密,调查取证难度加大181

(八)赌博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日趋严重181

二、农村赌博活动的危害181

(一)败坏农村社会风气,毒害农村群众心灵181

(二)影响农业生产秩序、阻碍农村经济发展182

(三)危害农民生活安定,引发家庭内部矛盾183

(四)影响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妨碍青少年社会化184

(五)影响农村人际关系,引发民事纠纷185

(六)危害治安稳定,诱发刑事犯罪185

三、农村赌博活动猖獗的原因分析188

(一)转型期农村社会控制系统的弱化导致赌博陋俗沉渣泛起188

(二)娱乐赌博观念助长了农村赌博活动的蔓延189

(三)社会心理对赌博的态度暧昧是滋生赌博的主体心理因素190

(四)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变革为赌博在农村地区的蔓延提供了客观条件191

(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是赌博活动在农村地区滋生蔓延的重要诱因192

(六)农村社会交往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赌博之风192

(七)新时期农民的理性演变是农村赌博活动蔓延的思想基础193

(八)农村禁赌工作困难重重为农村赌博活动的蔓延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194

四、农村赌博活动的治理195

(一)加强教育,提高农村群众对赌博危害性的认识196

(二)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197

(三)健全农村社会控制机制,提高对农村赌博活动的控制能力198

(四)公安机关多策并举,加大治理农村赌博活动的成效199

(五)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协同作战,形成禁赌合力200

第八章 农村迷信和邪教活动治理202

一、农村地区信仰状况概览202

(一)农村正规宗教信仰状况202

(二)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状况205

(三)农村邪教活动状况206

二、农村迷信和邪教活动的危害209

(一)农村迷信活动的危害210

(二)农村邪教活动的危害217

三、农村迷信和邪教活动的治理219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20

(二)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20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21

(四)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222

(五)积极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进宗教事务改革223

(六)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农村迷信和邪教活动的防范和打击力度224

第九章 农村黑恶势力及其治理227

一、何谓农村黑恶势力228

二、农村黑恶势力的特征229

(一)成员构成具有“五多现象”230

(二)成员聚集依赖特定关系230

(三)成员内部具有较强的结构性231

(四)大多以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232

(五)犯罪手段具有群体暴力的疯狂性、公开性232

(六)活动范围相对有限233

(七)违法犯罪活动的连续性和破坏的渐进性233

(八)行为心态的反社会性234

三、农村黑恶势力的活动现状234

(一)横行乡里,欺压百姓235

(二)敲诈勒索,攫取钱财235

(三)欺行霸市,强买强卖235

(四)插手纠纷,滥施暴力236

(五)操纵选举,夺取权力236

(六)制造事端,对抗政府236

四、农村黑恶势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237

(一)严重破坏农村的经济秩序237

(二)严重危害农村社会治安,影响村民安全感238

(三)扭曲了社会公德239

(四)破坏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239

五、农村黑恶势力形成的原因240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240

(二)农村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242

(三)社会丑恶现象的示范效应243

(四)人地矛盾提供了主体务件244

(五)农村基层政权弱化244

(六)宗族势力重新抬头246

(七)缺乏有效的打控机制247

六、农村黑恶势力的治理248

(一)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249

(二)农村各级党政部门要提高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重要性的认识249

(三)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和鼓励人口的适当流动250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50

(五)多管齐下,实行综合治理251

(六)加大打击力度,坚持露头就打251

第十章 农村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253

一、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253

(一)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征254

(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类型259

(三)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形式261

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262

(一)转型期农村社会频繁出现的矛盾冲突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263

(二)转型期的利益冲突是农村群体性事件形成的根本原因263

(三)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266

(四)农民自身的素质状况为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提供了主体因素270

(五)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271

三、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272

(一)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事件273

(二)调整利益结构,保护农民利益274

(三)完善农村治理结构,增强农村社会控制能力275

(四)完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277

(五)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278

主要参考文献282

后记2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