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石油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石油化学
  • 梁文杰,阙国和,刘晨光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62682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石油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石油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篇 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与使用性能13

第一章 石油的化学组成13

第一节 原油的一般性质、元素组成、馏分组成和分类13

一、原油的一般性质13

二、原油的元素组成15

三、原油的馏分组成17

四、原油的分类19

第二节 石油的烃类组成21

一、天然气及石油的单体烃组成23

二、石油的族组成31

三、石油的结构族组成36

第三节 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38

一、石油及其馏分中硫的分布38

二、石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39

第四节 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45

一、石油及其馏分中氮的分布46

二、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组成50

第五节 石油中的含氧化合物52

一、石油中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分布52

二、石油中含氧化合物的组成54

三、石油酸的性质及其利用56

第六节 石油中的微量元素57

一、石油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57

二、石油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态61

第七节 石油中的胶状沥青状物质63

一、胶质、沥青质的元素组成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64

二、胶质、沥青质的结构特征66

三、石油胶体分散体系68

四、胶质、沥青质的性质70

主要参考文献71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73

第一节 油气成因学说发展概况73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说73

二、石油的有机成因说74

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75

一、生油的原始物质75

二、生油环境80

三、沉积盆地中有机残体的演化与油气生成的阶段性81

四、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新进展88

五、石油的运移和富集89

第三节 石油中各族烃类的形成91

一、正构烷烃的形成91

二、异构烷烃的形成92

三、环烷烃的形成92

四、芳香烃的形成93

第四节 天然气的成因93

一、生物成因气93

二、油型气94

三、煤型气94

四、非烃气体的成因95

主要参考文献96

第三章 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质97

第一节 馏程、实沸点蒸馏曲线和平衡汽化曲线97

一、馏程测定97

二、实沸点蒸馏98

三、平衡汽化99

第二节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02

一、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102

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102

三、石油馏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近似计算方法105

四、石油及其馏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105

第三节 密度和相对密度106

一、石油及油品的密度、相对密度及其测定方法106

二、液体油品相对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107

三、混合油品的密度107

四、相对密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108

五、石油及其馏分的相对密度108

六、特性因数(K w)和相关指数(BMCI)110

第四节 光学性质112

一、折射率的测定112

二、折射率与化学组成的关系112

三、石油馏分及其组分的折射率113

四、比折射度、分子折射度和色散率115

第五节 黏度116

一、黏度的单位116

二、黏度的测定方法117

三、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118

四、黏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118

五、黏度与温度的关系119

六、黏-温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21

七、石油及其馏分的黏度和黏-温性质122

八、黏度与压力的关系123

第六节 石油的热性质124

一、石油的比热容、焓、蒸发热、熔化热和燃烧热124

二、石油及其产品的浊点、结晶点、倾点和凝点126

三、石油产品的闪点、燃点和自燃点127

四、石油的临界性质129

第七节 石油的其他性质130

一、石油的电性质130

二、石油的导热系数131

三、石油的表面张力131

主要参考文献132

第四章 石油化学组分分离及分析方法133

第一节 精密分馏、分子蒸馏及超临界溶剂萃取分馏133

一、精密分馏133

二、分子蒸馏134

三、超临界溶剂萃取分馏135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135

一、气相色谱法原理136

二、气相色谱仪136

三、气相色谱法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139

第三节 液相及超临界流体色谱法148

一、液固吸附色谱法148

二、离子交换色谱法152

三、凝胶渗透色谱法153

四、分配及键合相色谱法154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155

六、超临界流体色谱法157

七、固相萃取法157

第四节 元素分析方法158

一、碳和氢含量的测定158

二、硫含量的测定159

三、氮含量的测定161

四、氧含量的测定163

五、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163

第五节 由物理性质关联化学组成的方法164

一、用苯胺点法测定汽油馏分的族组成164

二、用n-d-M(折射率-相对密度-相对分子质量)法测定减压馏分的结构族组成166

三、用密度法测定重油的结构族组成167

第六节 近代物理分析方法169

一、红外光谱法169

二、核磁共振波谱法173

三、质谱法176

第七节 其他化学组分分析方法178

一、用卤素加成法测定不饱和烃含量178

二、硫醇硫的测定和博士试验179

三、酸值(或酸度)和碱性氮含量的测定180

四、用尿素包合法分离正构烷烃180

主要参考文献182

第五章 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其与化学组成的关系183

第一节 汽油184

一、汽油机(点燃式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对燃料的使用要求184

二、汽油的蒸发性185

三、汽油的安定性187

四、汽油的抗爆性190

五、汽油的质量标准和品种牌号195

六、醇类汽油机燃料198

第二节 柴油200

一、柴油机(压燃式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对燃料的使用要求200

二、柴油的自燃性200

三、柴油的蒸发性205

四、柴油的流动性205

五、柴油的安定性、腐蚀性和洁净度206

六、柴油的质量标准和品种牌号207

七、生物柴油208

第三节 喷气燃料(航空煤油)209

一、喷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对燃料的要求209

二、喷气燃料的燃烧性能210

三、喷气燃料的安定性214

四、喷气燃料的低温性能215

五、喷气燃料的腐蚀性215

六、喷气燃料的洁净度217

七、喷气燃料的起电性217

八、喷气燃料的润滑性218

九、喷气燃料的牌号218

第四节 润滑油219

一、概述219

二、内燃机润滑油222

三、齿轮油229

四、电器绝缘油230

五、液压油232

第五节 润滑脂233

一、润滑脂的组成233

二、润滑脂的结构235

三、润滑脂的制造方法236

四、润滑脂的主要性能236

五、润滑脂的分类238

第六节 石油蜡239

一、石蜡239

二、微晶蜡242

第七节 石油沥青245

一、石油沥青的流变性245

二、石油沥青的化学组成、胶体结构与使用性能的关系246

三、石油沥青的分类250

第八节 石油焦251

一、石油焦的分类251

二、石油焦的主要质量指标252

三、石油焦的品种253

主要参考文献253

第六章 润滑油及燃料添加剂255

第一节 润滑油添加剂255

一、清净剂和分散剂255

二、抗氧剂和抗氧抗腐剂259

三、载荷添加剂260

四、黏度指数改进剂261

五、降凝剂262

六、防锈剂263

七、抗泡剂264

第二节 发动机燃料添加剂265

一、抗氧剂和金属钝化剂265

二、汽油清净剂265

三、抗静电剂265

四、防冰剂265

五、抗磨防锈剂266

六、柴油流动性改进剂266

七、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266

主要参考文献267

第七章 原油评价及原油加工方案268

第一节 原油评价的内容268

一、原油的性质分析268

二、原油的简单评价268

三、原油的基本评价269

四、原油的综合评价270

第二节 国内外主要原油的性质及特点273

一、我国主要原油的性质及特点273

二、国外部分原油的性质及特点275

第三节 原油性质及其加工方案276

一、原油加工方案的类型277

二、原油的类型与加工方案的关系277

三、典型的原油加工流程278

主要参考文献279

下篇 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283

第八章 热转化283

第一节 石油的热转化反应283

一、烷烃的热转化反应283

二、环烷烃的热转化反应285

三、芳香烃的热转化反应285

四、烯烃的热转化反应286

五、非烃类化合物的热转化反应287

第二节 烃类热解反应的历程288

一、自由基链反应历程288

二、自由基非链反应历程291

三、分子反应历程292

第三节 烃类热解反应动力学292

一、各类单体烃的热解反应动力学293

二、烃类混合物的热解反应动力学295

第四节 高温热解296

一、概述296

二、原料对高温裂解的影响297

三、反应条件对高温裂解的影响299

四、烃类高温裂解反应动力学特征302

第五节 减黏裂化304

一、概述304

二、渣油减黏裂化反应305

三、渣油在减黏裂化过程中胶体性质的变化307

四、渣油减黏裂化的影响因素309

五、临氢减黏裂化及供氢剂临氢减黏裂化309

第六节 延迟焦化311

一、概述311

二、原料及反应条件对延迟焦化的影响313

三、石油焦的生成314

主要参考文献316

第九章 催化裂化318

第一节 概述318

第二节 催化裂化反应320

一、催化裂化的正碳离子链反应历程320

二、各族烃类的催化裂化反应323

三、石油馏分的催化裂化329

四、重油的催化裂化332

五、催化裂化的反应热333

第三节 催化裂化催化剂334

一、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334

二、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性能340

三、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助剂345

四、分子筛催化剂的进展348

第四节 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因素349

一、催化剂的影响349

二、原料组成的影响350

三、反应条件的影响356

第五节 催化裂化反应及催化剂再生动力学模型360

一、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360

二、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动力学模型361

第六节 多产低碳烯烃的催化裂化新工艺363

一、最大量生产丙烯的技术363

二、生产低碳烯烃兼顾汽油的技术364

三、生产乙烯、丙烯为主的催化热裂解365

主要参考文献366

第十章 催化重整368

第一节 概述368

第二节 催化重整的化学反应369

一、六员环烷烃脱氢反应369

二、异构化反应371

三、烷烃脱氢环化反应372

四、氢解及加氢裂化反应374

五、积炭反应374

第三节 催化重整催化剂375

一、催化重整催化剂的双功能特性375

二、催化重整催化剂的组成376

三、催化重整催化剂的失活385

四、催化重整催化剂的再生386

五、催化重整催化剂的品种及性能387

第四节 催化重整原料的影响388

一、馏分范围的选定388

二、烃类组成的影响389

三、杂质含量的影响391

第五节 反应条件对催化重整的影响392

一、反应温度392

二、反应压力393

三、空间速度394

四、氢油比394

第六节 催化重整反应及催化剂再生动力学模型395

一、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395

二、催化重整催化剂再生动力学模型396

主要参考文献396

第十一章 催化加氢398

第一节 加氢处理398

一、概述398

二、加氢处理反应399

三、加氢处理催化剂412

四、加氢处理的影响因素419

第二节 加氢裂化421

一、概述421

二、加氢裂化反应424

三、加氢裂化催化剂429

四、加氢裂化的影响因素430

第三节 润滑油加氢、临氢降凝和重油加氢433

一、润滑油加氢433

二、临氢降凝435

三、重油加氢440

第四节 氢气的制取444

一、烃类水蒸气转化法制氢444

二、重油部分氧化法制氢449

主要参考文献450

第十二章 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制取452

第一节 催化烷基化452

一、概述452

二、异丁烷与烯烃的烷基化反应453

三、原料对烷基化过程的影响455

四、硫酸法烷基化456

五、氢氟酸法烷基化459

六、烷基化方法的新进展461

第二节 催化醚化463

一、概述463

二、醚化催化剂465

三、醚化的影响因素466

第三节 催化异构化467

一、概述467

二、异构化反应的影响因素468

三、异构化催化剂469

第四节 催化叠合471

一、概述471

二、叠合反应471

三、非选择性叠合472

四、选择性叠合473

主要参考文献475

第十三章 原油的预处理、石油产品的精制及废水处理476

第一节 原油的脱水脱盐476

一、原油中所含的水和盐476

二、原油脱水脱盐原理478

第二节 气体脱硫及硫磺回收482

一、气体脱硫482

二、硫磺回收483

第三节 轻质油品的精制484

一、酸碱精制484

二、催化氧化脱硫醇487

三、吸附脱硫489

第四节 润滑油的精制490

一、溶剂脱沥青490

二、溶剂精制493

三、溶剂脱蜡496

第五节 炼油厂废水处理500

一、物理处理方法501

二、物理-化学处理方法502

三、生物化学处理方法503

主要参考文献506

第十四章 用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507

第一节 以甲烷为原料合成的产品507

一、合成气507

二、甲醇507

第二节 以低分子烯烃为原料合成的产品508

一、以乙烯为原料的合成508

二、以丙烯为原料的合成510

三、以丁烯和丁二烯为原料的合成513

第三节 以芳香烃为原料合成的产品514

一、以苯为原料的合成514

二、以甲苯为原料的合成518

三、以二甲苯为原料的合成518

第四节 以高级烷烃为原料合成的产品519

一、高级脂肪酸519

二、高级脂肪醇520

三、氯化石蜡520

四、长链二元酸520

五、单细胞蛋白520

主要参考文献521

第十五章 用煤制取液体燃料522

第一节 制取煤基液体燃料的原料522

一、煤的成因523

二、煤的组成523

第二节 用煤制取合成气527

一、煤气化制取合成气的基本化学反应527

二、气化用原料煤的要求528

三、煤的气化方法528

第三节 煤(或油页岩)低温干馏制取液体燃料529

一、煤或油页岩的干馏529

二、低温干馏对原料煤的要求530

三、低温干馏产物531

第四节 煤直接液化制取合成液体燃料536

一、概述536

二、煤加氢液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537

三、煤加氢液化的影响因素538

四、煤液化粗油的组成和性质541

第五节 煤间接液化技术543

一、费托合成543

二、由CO和H2合成甲醇和低碳醇546

三、由CO和H2合成二甲醚547

四、甲醇转化为烃类549

五、碳一化学的其他产品550

主要参考文献552

附录55

附录一 烃类及非烃类的物理性质555

附表1-1 正构烷烃的物理性质555

附表1-2 异构烷烃的物理性质556

附表1-3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557

附表1-4 烯烃的物理性质558

附表1-5 二烯烃及炔烃的物理性质559

附表1-6 芳香烃的物理性质560

附表1-7 含氧化合物的物理性质561

附表1-8 含硫、含氮、含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562

附录二 常用图表563

附表2-1 国际单位与其他单位换算表563

附表2-2 相对密度与API度换算表564

附表2-3 石油密度温度系数(γ值)表565

附表2-4 运动黏度、恩氏黏度、赛氏黏度、雷氏黏度对照表566

附表2-5 不同温度下水的蒸汽压569

附图2-1 n-d-M法求%CA列线图(20℃)571

附图2-2 n-d-M法求%CR列线图(20℃)572

附图2-3 n-d-M法求R A列线图(20℃)573

附图2-4 n-d-M法求R T列线图(20℃)574

附图2-5 n-d-M法求%C A列线图(70℃)575

附图2-6 n-d-M法求%C R列线图(70℃)576

附图2-7 n-d-M法求R A列线图(70℃)577

附图2-8 n-d-M法求R T列线图(70℃)578

附图2-9 石油馏分性质关联图5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