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脆弱性理论 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融脆弱性理论 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
  • 曾诗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5037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银行信用-信贷监督-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融脆弱性理论 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导言:若干概念与选题意义1

1.1若干基本概念1

1.2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紧迫性4

1.2.1国际背景4

1.2.2国内背景8

1.3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意义9

1.3.1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意义9

1.3.2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路径的意义10

1.4本章小结12

2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进展13

2.1国外有关金融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简述13

2.2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与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20

2.2.1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研究状况20

2.2.2国内有关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23

2.3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26

2.3.1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26

2.3.2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27

2.4本章小结28

3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30

3.1国有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贷款的行为分析31

3.1.1研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经理行为的必要性31

3.1.2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32

3.1.3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一般模型的建立及分析39

3.1.4小结61

3.2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63

3.2.1研究直接发生借贷关系的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的必要性63

3.2.2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63

3.2.3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一般模型的建立与分析72

3.2.4小结102

3.3本章小结103

4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路径模型及其意义分析104

4.1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模型105

4.1.1效用函数与假设105

4.1.2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110

4.2分析参变量的变化对动态路径的影响与政策意义116

4.2.1首先分析参变量对N、λN空间相图的影响116

4.2.2分析参变量对N、L空间相图的影响123

4.3从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推导出的结论130

4.3.1N、t空间的时间路径130

4.3.2N、L空间的均衡点变化132

4.4本章小结132

5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的应用——解释与预测中国和日本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33

5.1中国的银行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严重性事实与隐蔽性事实133

5.1.1中国的银行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严重性事实133

5.1.2中国的银行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隐蔽性事实134

5.2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解释与预测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38

5.2.1中国银行体系脆弱度的测定138

5.2.2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的分析结果解释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39

5.2.3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预测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42

5.3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解释与预测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45

5.3.1日本银行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扩张与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事实145

5.3.2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解释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47

5.3.3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预测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52

5.4本章小结155

6总结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56

6.1本书与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156

6.2本书的学术贡献、政策建议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58

6.2.1本书的学术贡献158

6.2.2政策建议160

6.2.3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61

6.3本章小结161

附录162

参考文献181

后记1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