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资治通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资治通鉴](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187758.jpg)
- 王为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0919420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934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9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资治通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新资治通鉴3
第二卷 目录3
第四篇 用人鉴3
●故闻轶事3
随才任使3
奴仆中的良相3
武丁演梦用傅说3
吕尚垂钓待文王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
周公旦以九职任万民4
庭燎之礼成匡合之功5
齐景公拜将放权5
楚王大度得猛士6
秦穆公用人以一霸西戎7
斩王妃孙武拜将7
秦孝公任用商鞅强国8
秦惠王兼听善择9
孟尝君用人取人之长10
楚材晋用10
魏文侯尊贤崛起11
魏文侯用人不疑灭中山12
平原君不计私怨荐赵奢13
信陵君屈贤救赵14
秦武王与“息壤之盟”15
秦昭王至诚感范睢16
赵王知人委大任17
甘罗十二拜上卿18
羸政轻爵重士19
赵高乱秦,二世而亡20
刘邦尊儒胜项羽21
书生建奇功22
刘邦破格封四将22
高歌《大风》求猛士23
汉文帝纳谏赦魏尚24
汉文帝下诏举贤良24
汉文帝不恕直言25
贾谊不善自用26
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27
霍去病受重用忘家为国28
汉武帝两召公孙弘28
汉宣帝知人善任用冯嫽29
武帝用人,张弛有度30
一岁四迁主父偃30
羁虏汉庭的托孤31
汉武帝善托身后事32
汉宣帝任贤求治32
弘、石乱政33
光武帝知人善任34
薛宣因材换职34
刘秀不杀“强项令”35
曹操三令求贤35
曹操用人不疑37
曹操任将得宜战合肥37
曹操不责谏阻人38
孙策不疑用仇敌38
三顾茅庐39
刘备不屈千里马40
宽以待人 用其所长40
诸葛亮注重携后贤41
刘备勇破门户之见41
诸葛亮不拘一格擢王平42
马不必骐骥贤不必圣人43
孙权长少并举兴东吴44
孙权教将读兵44
孙权以庄御下45
孙权放手任权破曹操45
书生拜大将46
君臣同心退诸葛47
张重华破格高谢艾47
隽贤效足,杞梓呈才48
王猛一岁五迁49
孝武帝大胆用良将50
王猛收人所长成大功50
赵黑不负知遇之恩51
宋文帝自毁长城52
隋炀帝用佞亡国53
李渊行奖一视同仁53
唐太宗因材选任54
如其有才,虽仇不弃54
唐太宗推诚待贤55
李世民信人救己56
何力感恩不叛唐56
武则天倚重狄仁杰57
卢俌论将58
唐玄宗群集众贤创盛世59
姚崇不因私去贤60
宋缊力除裙带风60
小人启导,从骄而逸61
丰财忠良,晏道为长62
李愬推诚待士62
李泌力护功臣63
寝宫记政,贤能效用64
士用为虎,不用为鼠64
仁而无武,明不照奸65
北宋滥官之失66
宋太祖爱才护短66
宋太祖雪夜问计66
曹彬御将有恩67
宋太宗、宋真宗两用寇准68
出身低微的枢密使69
吕蒙正用人不偏私70
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70
范仲淹用人略细故71
秦桧擅权黜陆游71
辽太祖不疑用叛臣72
金世宗使良驹奋蹄72
可用之才宜早用73
成吉思汗选将不拘一格74
完颜缊重用孝才74
安童十八任丞相76
元世祖辨诬用贤良77
元世祖用郭守敬治水77
朱元璋不漏遗贤77
朱元璋礼待朱升得良策78
明太祖任贤老少相参79
马皇后以才为国宝79
谭纶知将善任80
朱瞻基力取真才81
黄孔昭荐才唯贤81
明穆宗用良将不改初衷82
努尔哈赤器重读书人82
左公解貂砥砺后生82
崇祯用人之失至死不误83
皇太极大胆用汉人84
皇太极重奖勇士85
皇太极善待降将86
康熙帝善用河臣87
康熙重用科技人才88
雍正帝用人重才技89
林则徐用人不拘一格90
察贤尊能91
商汤起伊尹于奴隶之间91
文王渭水聘太公92
齐桓公不因仇弃管仲93
齐桓公举火拜贤94
晋文公雅量定人心95
五张羊皮致群贤96
识才农野得良相97
寿梦有度用晋使98
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98
死千里致活干里99
淳于髡以贤荐贤100
孟尝君尊贤得义报101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102
相马与相贤102
吕公慧眼识刘邦103
刘邦不以过黜贤104
成败一萧何105
刘邦下士,酒徒骋才105
赦敌封仇得众心106
田叔正言护长者106
汉文帝识将细柳营107
诏举贤良论国是108
从奴隶到将军的卫青108
用材莫待际遇迟109
辨材须待七年期109
刘秀感仇收朱鲔110
光武不疑用冯异111
马援择木而栖111
随才任良将,寇恂登云台112
举逸民天下归心113
去浊扬清,砥砺为贤113
魏武重才,不念旧恶114
曹操唯才是举定天下115
君臣神交,忠信相知115
诸葛亮智收姜维116
李恢自揆定南中117
明识荐良将,功业见遗碑117
陈武帝用敌成霸业118
杨坚重贤安海内118
谢安举亲破前秦118
长孙后大义尚贤119
李渊忘咎用李靖120
张嘉贞逢时得超擢120
娄公盛德荐仁杰121
一曲菱歌敌万金121
韩愈“推敲”识贾岛122
张齐贤拦驾显良才122
赵普刚直不废贤123
郭进豪直亦宽容123
宋太宗不拘小节用吕端123
毕士安举贤护贤124
王化基用人扬抑得法124
欧阳修与《朋党论》125
阿骨打擢将于少年126
宗泽慧眼识岳飞126
人才为宝起张俭127
不以官爵报私恩127
余玠招贤固巴蜀128
成吉思汗宽弘广用人129
忽必烈重用宋金士人129
元世祖不拘一格用安童130
不忽木让贤奉完译130
许衡的用人论131
阿鲁浑萨里纳贤集贤院131
朱元璋请刘基出山132
朱元璋不计前过132
刘基知人自知论相才133
杨士奇雅善荐奇贤133
杨溥推贤无私心134
左光斗为国护英才134
顾学政扬抑砺后进135
李自成用人不计前嫌136
清太祖化敌为友建帝基136
以贤荐贤成盛世137
康熙善才用施琅138
鲁亮侪义保贤才139
雍正以私怨知人140
雍正用人用长141
奸失庸误142
桓公宠佞身终亡142
潘崇教诡计弑君王142
伯嚭误国三救敌143
嫪毒淫佚乱秦廷143
赵宠郭开,自毁长城144
大奸似忠,赵高专权144
赵高惑主行苛政145
赵高构陷杀李斯146
江充“巫蛊”杀太子147
汉元帝易欺难悟死忠良148
石显善以诡计欺下罔上150
陈万年谄媚保身151
张放导帝恣游乐152
张禹持碌取容152
王莽伪饰篡西汉153
陈崇谀主,“材能”绝世154
天下中庸有胡公155
跋扈将军梁冀156
宦官专权,党锢害贤157
张让、赵忠卖官敛财157
董卓诡行窃权乱世158
“轻于去就”的“汉末一绝”159
荀勖循私,倾国害时160
尸位禄宠,清谈误国161
恣信奸谋,骨肉相图162
恃谄求容,小人道长162
“戏狎得宠”的徐之才163
三贵当权,北齐败亡164
引狼入室,侯景乱梁165
和士开向帝宣淫败北齐165
“交无义合,行必利动”的江谧166
因公谋私,玩火自焚166
千年遗臭后庭花167
杨素弑君立杨广168
郭衍劝君逞无厌之欲169
“国危不安,主昏不谏”的虞世基170
巧于附会,助纣为虐170
“人猫”李义府171
萧至忠钻营用遗骨171
“苏模棱”模棱混世172
杨再思佞贵保身172
武三思凶妄杀五王173
“皇后阿谀,公主邑丞”窦怀贞173
“剥下获宠”的王鉷174
李林甫“口蜜腹剑”174
李林甫蔽上有术176
安禄山狡伪起大乱177
杨国忠欺君误己177
一奴四主的酷吏吉温179
柔佞立世的陈希烈179
李辅国专权去玄宗180
“忠清强介”的巨奸181
“聚敛媚上,刻削希恩”皇甫镈182
“钱谷进奉,奸邪进取”的王播182
无德无才长乐老183
桑维翰附主媚契丹183
孔循一礼待两主184
王钦若离间贬寇准184
蔡京倡奢倾国乱政185
朱勔“养殃”花石纲186
蔡攸家学胜蔡京186
“隐相”、“媪相”,以假乱真187
萧革“矫情媚上,席宠擅权”188
耶律乙辛构害耶律浚189
萧裕一箭三雕190
黄潜善、汪伯彦贪利逐李纲190
张邦昌卖国降金191
屈节和议,遗臭万年192
千古奇冤“莫须有”194
贾似道冒功擅权195
桑哥利己害民196
王佑谄媚,认宦为父197
哈麻邀帝宣淫197
王振乱政丧身辱国198
“两钺”助奸,汪直专权199
“纸糊阁老”万安200
明廷“刘皇帝”201
刘瑾篡政摧忠良201
江彬以声色惑武宗202
焦芳逢迎发迹203
赵文华为虎作伥204
严嵩媚上有术窃权罔利205
生祠遍天下的魏忠贤206
崔呈秀认贼作父207
臭名昭著,魏家阁老208
王绍徽造《东林点将录》208
反噬保身的阉党爪牙209
温体仁“惟与善类为仇”210
马士英引邪去正211
鳌拜专权戮无辜212
清朝第一贪官212
琦善丧权辱国214
李鸿章挪用军费媚上误国215
古论今评216
韩非“法、术、势”的用人术216
秦国的逐客风波217
盗嫂受金何足疑217
汉文帝不以口辨用人218
董仲舒论养士以求贤219
东方朔论得士220
王褒论君主求贤220
桓谭论人才乃国之大宝220
开科取士,选用贤才221
唐太宗论选拔官吏222
王安石论举贤任能226
叶适论“养士”、“取士”与“任官”226
刘基著书论人才227
张居正选才六原则228
沈文奎论用人之道229
三国人材资源分配及管理比较230
干部体系建设史鉴233
史海纵谈239
●人物春秋242
短命昏君——秦二世胡亥242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247
扶不起的阿斗——蜀汉后主刘禅257
游乐中焚身的胜利者——唐庄宗261
艺术和皇权的错位——北宋266
徽宗赵佶266
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270
——明崇祯帝朱由检270
秋风祭——袁崇焕275
王霸 荀况281
●传世经典281
谏逐客书 李斯295
孤愤 韩非299
求贤诏 汉高祖303
唯才是举三令 曹操304
荐举贤能诏 唐太宗307
举贤篇 傅玄309
论御臣之术 魏徵311
朋党论 欧阳修312
兴贤 王安石315
吏品 吕坤316
张之洞、刘坤一319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319
●隽语箴言336
第五篇 执法鉴393
●故闻轶事393
清心直道393
李离失刑自杀393
法之不行自上犯主393
张释之守法不阿上意394
隽不疑临事不惑395
诸葛丰刚直执法396
孙宝瑕不掩瑜397
“国之司直”盖宽饶398
何并不负王法惩皇亲399
董宣奉职不遗余力400
贵戚敛手避二鲍401
虞延立威洛阳402
虞诩刚正,终老不屈402
张纲直道纠违403
天下楷模李元礼404
阳球除恶务尽405
盖勋“终然允刚”406
鲍勖清白高节407
高柔不以至尊喜怒毁法408
刘毅介然不群408
傅咸劾按惊人410
程卫不顾皇权收羊琇410
刘暾“允协物情”411
王弘勇劾谢灵运412
孔琳之明宪直法412
陆杲纠绳不避权幸412
郦道元严猛执法413
宋游道嫉恶如仇413
高道穆棒破公主车414
宋元饶无亏公道415
苏威挡驾止滥杀415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416
柳彧正色立名417
梁毗凛然抗杨素418
敬肃官微敢犯权贵419
戴胄用心存法419
张亮沉勇屈太宗421
自强不息,刚毅近仁421
王义方舍官取义422
李朝隐铁石之心423
“北斗以南,一人而己”424
马子可爱425
宋璟力持天下正426
持宪无以易存诚427
剧可久风骨铮铮428
牛僧孺束缚奸雄428
钱若水守法救三使429
阎罗气象,菩萨心肠430
陋干希世,尚友干古431
王吉甫用法廉介不同431
高德基法无二门432
“冯刽”无私433
“硬汉”高斯433
赵璧浑身是胆434
申屠致远耻事权贵434
刘宣义不受辱435
“虎臣”不畏强悍435
守法尊神拜住436
刘正惟法是从436
杨朵儿只一身正气437
张雄飞守法不易其节438
尚文廷善察奸恶438
曹伯启义不挠法439
星吉独持风裁439
吕思诚不为势力所屈440
周新执法胜包公440
“正人”何乔新441
林俊不“随俗浮湛”442
熊浃不改初哀443
海瑞铁面惩权贵444
守法循吏舒化444
“健令”满朝荐446
何栋如狱不负人447
张克嶷激流勇进447
风骨峭峻陶元淳448
蓝鼎元三抗按察使449
张伯行“持躬清介”450
盛安不畏帝威452
立品必自慎独始453
窦光鼐特立独行454
曹锡宝“不愧铮臣之体”456
咸龄不曲颜媚外457
薛允升抗命斩太监458
宽仁折狱460
叔向不徇己私460
文景简法轻刑460
汉武帝诛赏严明461
赵广汉钩距察案如神462
法不溯及既往463
阳翟“仁恕”称二郭463
寒朗廷争冤狱464
牧民良干465
桥玄舍子诛贼465
高柔问钱察奸慝466
国渊勘书折狱466
满宠执法,宽严有节467
顾公在座,使人不乐467
晋代良能,曹摅为最468
王坦之高明有行468
郑鲜之言无所隐469
何承天断案舍状探情469
谢?不饰己过470
犬啮行路,览噬家人470
柳庆“获申于千载”470
苏琼断狱贵释冤471
隋文帝惩子不亏法472
元褒平冤引咎自诬473
薛胄断狱以情473
唐太宗守法以身作则474
崔仁师恕无冤滥475
形如死灰,心若铁石475
徐有功独存平恕476
李尚隐越次平冤狱478
仁者必有勇479
钱若水器识过人480
尽心矜谨平冤狱480
刘敞严明察冤伪481
惟察惟法,其审克之482
元绛善察奸非482
以恕己心恕人483
石公弼明察秋毫484
宽不纵恶,猛不伤惠484
王衣明刑善断485
金世宗慎行议“亲”“贤”486
永功智断腐尸案487
李德辉洞烛隐微487
“廉孟子”布鲁海牙488
不忽木明允笃诚488
邓文原断案如神489
刘肃以辨析冤狱为职守489
王约务达国体490
董文忠严刑不惧天威490
答里麻奋身不顾利害491
手可断,案不可署491
李好文治法本于道492
观音奴剖案立决492
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贪493
王都中以政事名闻天下494
黄溍痛绳刁民494
王思诚智断疑狱494
心细如发的周新495
严本立身方严495
刘季篪缓狱得真496
“独座”顾佐497
“薛瑄夫子”倔强平冤狱498
意主宽恕,不为深文498
叶新罢职无疚于心499
蓝鼎元听讼如神500
朱休度断狱“囹圄为空”502
邓廷桢查证雪冤503
佞酷滥刑503
秦始皇立法“密于凝脂”503
周亚夫绝食冤死504
田蚡冤陷窦婴505
张汤冤人亦被冤506
张汤始兴“腹诽之法”506
遭巫蛊之祸507
杜周用法苛刻508
汉宣帝首创“文字狱”509
淳于长行骗诱贿509
东汉党锢之祸510
乱汉十常侍512
吕壹深文巧诋以成威福512
孙皓滥杀失人和513
“琐伯”羊聃514
苻生滥刑514
崔亮外清内谄515
甄琛俯眉畏势516
和士开卖官鬻狱517
綦?多诈佞巧517
宇文构陷杀李浑518
裴蕴曲法顺旨自取其祸519
武则天诬杀长孙无忌520
武则天“罗织”言祸521
来俊臣酷法陷无辜522
“罗钳吉网”524
敬羽酷法锻大狱525
李林甫残杀异己526
元载贪冒秽政527
马希声矫诏杀高郁528
朱温暴虐坏法529
苏逢吉视刑律为空文530
张雍偏听偏信铸冤狱530
蔡确残害天下531
秦桧专权害忠良532
千古奇冤“莫须有”534
阿合马内通货贿,外示威刑536
明太祖善恶不辨造血案537
“壬午之难”538
刘观贪赃乱朝风538
嘉靖帝翻云覆雨酿冤狱539
严嵩无情打击异己540
“万历朋之千万历”541
明世宗变诏狱为地狱544
许显纯为虎作伥锻酷狱544
“逃人法”恶政害民545
清初的哭庙冤案546
汤若望“洋历法”案547
清初迭兴文字狱549
雍正篡位诸冤551
麻城奇冤552
乾隆文祸554
杨乃武与小白菜555
“国本位的成文法”时代的开创557
沧桑法家557
世异备变——法家与法治的孕育558
群雄逐鹿——法家理论的成熟(上)573
群雄逐鹿——法家理论的成熟(下)586
以法为本——法家理论走向实践597
礼法合治,“外儒内法”确立607
以法治国——法家理论指导下614
的法制614
滥刑轻罪——法家理论下的629
酷吏政治629
法治与人治634
●人物春秋637
钩距断狱,发奸如神——赵广汉637
治国良吏——张敞639
决断无疑——苏琼641
笑比黄河清——包拯643
平狱如神——观音奴645
●传世经典646
王制 荀况646
君道 荀况659
强国 荀况671
任法 管仲679
主威 韩非680
明法 管仲682
韩非子 韩非683
听法 韩非686
必罚 韩非686
有度 韩非688
申鉴 荀悦691
谏用刑书 陈子昂692
读管子(之二) 马其昶696
●隽语箴言699
第六篇 纳言鉴751
故闻轶事751
曲言讽谏751
晏婴讽齐景公踊贵刑残751
优孟正话反说谏楚王751
庄辛设喻励楚王752
邹忌讽齐王纳谏753
齐威王长夜之饮754
苏代辩才不让其兄754
孟子借喻明理755
孟子因势利导说宣王756
触龙说赵太后757
优旃巧止“漆墙御敌”757
优旃讽谏秦始皇758
司马相如作赋讽汉武759
扬雄以赋讽汉成帝759
桓伊抚筝歌《怨诗》760
诸葛亮智激周瑜760
诸葛亮反客为主说孙权761
甘夫人借古动夫762
苏威“微言”讽炀帝763
长孙后“循礼”规太宗763
张九龄与《千秋金镜录》764
李嗣源智激高思继764
指桑骂槐巧救县令765
萧文妃作歌讽谏辽帝765
萧韩家奴巧谏辽兴宗766
杨伯雄讽谏海陵王766
廉希宪讽元世祖767
阿丑戏谏明宪宗767
魏象枢借天变言事768
博尔奔察嬉谑达意769
娄德纳巧言进谏769
乾隆帝作诗和二相770
纪昀哑谜传意770
抗颜直谏771
叔向谏晋平公广开言路771
史尸谏卫灵公772
鲍叔牙知人敢谏772
茅焦冒死谏秦王773
贾山至言以秦为鉴773
冯唐面辱汉文帝774
申屠刚冒死谏光武775
朱云折槛直谏775
郅恽直言得赏776
“后之良史,岂有所私”776
不畏强御陈仲举777
高堂隆因变陈戒778
辛毗引裾力谏779
陈元达锁腰入谏779
“笔头公”忠正敢谏780
高允面论皇帝过失781
乐运抬棺入谏781
郭祖深死谏梁武帝782
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783
苏世长“正色于庭”783
刘行本有不可夺之志783
前代诤臣,一人而已784
魏征谏太宗居安思危784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785
褚遂良谏诤抓苗头785
宋璟宁死不奉诏785
朱敬则“谏诤果决”786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786
柳浑之舌“不可禁”787
陆贽忠言救失787
裴度进谏不虑身计788
刘栖楚触地直谏788
田锡“天下之正人”789
何泽拦马谏畋猎789
孙奭力谏宋真宗奉迎天书符瑞790
包挺廷诤宠私外戚790
蔡襄建言宋仁宗信任谏官791
苏洵与《谏论》791
陈禾冒死极谏792
黄裳论谏诤793
耶律楚材谏元太宗793
杨云翼力谏金帝伐宋794
晏敦复极谏不为利诱795
彻里切言劾桑哥795
李时勉廷辱明仁宗796
陈祖仁极谏不惧死796
王恕侃侃论列无少避797
张御史舍身拦驾798
海瑞骂皇帝799
田大益论君德缺失799
李裀痛陈逃人法之弊800
魏琯直谏获罪801
徐元文遇事敢言802
蒋伊绘图谏康熙802
孙嘉淦以直谏有声803
李元直抗言无所避804
李慎修“身伛偻而敢言”804
吴熊光直言谏巡幸805
黄爵滋谏请禁鸦806
寇连才冒死谏太后807
虚心纳谏808
刘邦纳谏安定天下808
汉文帝纳谏从善808
诸葛亮行纳言之政809
张寔立赏求谏810
唐高祖“冀闻谠言”810
唐太宗虚己求谏811
武则天广开言路811
宋太宗奖赏直言812
唐文宗“增直臣之气”812
周世宗““求苦口之药”812
宋仁宗纳谏遣女813
金世宗孜孜求谏813
元英宗询众求谏814
明仁宗引过求言814
明孝宗经筵纳谏815
康熙帝允许风闻言事815
饰非拒谏816
夏桀囚杀关龙逄816
正谤莫如自修817
商纣王杀忠谏之臣817
虞君贪利拒忠言818
夫差无颜见子胥818
秦始皇拒谏立威819
项羽刚愎自用失天下820
汉哀帝拒谏宠董贤821
汉桓帝拒谏杀谏821
袁绍惭败杀田丰822
梁武帝护己之短823
陈后主愎谏杀直臣823
隋炀帝憎谏讳亡824
唐玄宗拒谏遗长恨825
唐懿宗“以谀佞为爱己”826
唐宪宗“以药弃天下”826
马希范逞欲愎谏827
宋高宗拒谏屈辱求和827
完颜亮“专任独见”828
元英宗拒谏杀直臣829
明太祖讳弊杀谏829
明世宗令忠臣结舌830
乾隆帝拒谏南巡831
同治帝拒谏重修圆明园832
●人物春秋833
最早忠谏被害的冤臣——关龙逄833
和比干833
立身正直,憨而不愚——汲黯835
折槛直臣——朱云837
刚烈终生——郅恽838
抬棺宣帝过的谏臣——乐运840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赵绰842
帝王楷模——唐太宗李世民842
为善最乐——王珪850
末代直臣——韩偓852
刚直寡合,以谏冤死853
——杨朵儿只853
太学领袖,忠谏被戮——陈东855
南宋直臣——胡铨858
江南才子,陷狱而亡——解缙862
无欲则刚——海瑞865
●传世经典869
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869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869
里革论君之过 《国语》871
大鱼失水则蝼蚁得意871
《战国策》871
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872
《战国策》872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873
《晏子春秋》875
君臣的相“和”与相“同”875
汉高祖纳谏迁都 司马迁876
毒药苦口利于病 司马迁877
陈胜信谗斩故人 司马迁877
优旃讽谏 司马迁878
优孟讽谏楚庄王 司马迁879
淳于髡讽谏齐威王 司马迁881
赵简子思周舍 刘向882
师旷论墨墨 刘向883
翟黄指责魏文侯 刘向884
吴起讽谏魏武侯 刘向884
叶公好龙 刘向885
亡国而不悟 刘向886
宋昭公亡而复兴 刘向886
常思困隘则不骄 刘向887
齐桓公不背要盟 刘向888
梁君打猎得善言 刘向889
楚人献鱼谕楚王 刘向889
虞卿论合纵 刘向890
齐宣王为大室 刘向891
赵襄子饮酒 刘向892
卫灵公论宛春 刘向892
泄冶谏陈灵公 刘向893
贤士受五阻 刘向894
孟简子相梁 刘向895
忠臣不死君难 刘向895
知足可以治国 刘向896
君子慎所从 刘向897
魏文侯认罚酒 刘向897
田差讽谏晋平公 刘向898
批答晁错上言兵事书 汉文帝898
令官民各上便宜诏 魏孝文帝899
自鉴录 唐太宗900
令群臣直言诏 唐太宗901
请斩秦桧书 胡铨902
立政议 郝经907
请臣下尽言疏 海瑞910
●隽语箴言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