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万绳楠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黄山书社
- ISBN:7805351325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君主专制政治的变化1
第一节 外朝台阁制度的出现1
一 曹操对台阁制度的重大改革——移内廷台阁于外朝1
二 关于魏晋南北朝尚书曹郎的设置6
第二节 “管司王言”的中书省的出现10
第三节 门下省和集书省的进谏与随事为驳的权力的形成15
第四节 以“兼理之中,仍有分理”为特征的地方官制度22
一 曹操时期地方官制度的优点22
二 魏文帝时都督诸州军事与都督兼领刺史官职的产生24
三 西晋的分封制与罢州郡兵26
四 南朝的分陕之制与地方官吏的任期制29
五 北朝地方官制的滥杂32
第一节 曹操的求才三令35
第二章 在才与性方面的不同观念,选官制度的变化35
第二节 九品官人法的制订,魏末在才性问题上的激烈交锋39
第三节 两晋与南朝选官制度的变化45
一 “二品系资”与按门第直接授官的僵死性45
二 较有活力的州郡察举与朝廷策试制度46
三 梁武帝时期中正的废除,学校的发展与科学的萌芽50
第四节 北朝选举上才与门资之争56
一 北朝选举方针的变化56
二 北朝入仕与官吏的迁转问题6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67
第一节 三国时期天(神)人合一与独尊儒术思想的衰微67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分派(何晏、王弼与竹林七贤)72
第三节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思想闪光(嵇康、鲍敬言与陶潜)81
第四节 在反对神不灭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神灭论与物种变异学说(陶潜、何承天、范缜、刘峻、邢邵)89
第一节 大家族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96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组织与经济思想的变化发展96
第二节 “王者之法不得制人之私”与“不患寡而患不均”103
第三节 重农抑商思想的退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112
第五章 儒教动摇下风俗的变化121
第一节 对礼法的否定与对人性的追求(名士风流与女性的相对解放)121
第二节 婚嫁的相对自由127
一 择偶的相对自由128
二 “婚宦失类”与买卖婚姻129
三 内婚与早婚131
四 离异与改嫁131
五 北朝婚姻的特点132
第三节 文人集会活动的产生与发展135
一 邺宫西园之会135
二 西晋“二十四友”与金谷之会137
三 东晋兰亭之会与曲水诗139
四 乌衣之游与谢灵运四友140
五 鸡笼山西邸之会与竟陵八友142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一)144
第一节 建安时代文学的振兴144
一 邺城建安文坛的形成145
二 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释建安风力)149
三 谈《孔雀进东南飞》152
第二节 魏末晋初文学的演进157
一 正始文学157
二 太康文学163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二)169
第一节 晋宋之际五言诗的完全成熟169
第二节 南朝四声与近体诗文的创立176
一 永明体与四声176
二 徐庾体与宫体179
四 四六文182
三 阴何体182
五 吴均体183
第三节 南北朝乐府诗歌的新发展184
一 南朝乐府民歌184
二 北朝乐府民歌(谈《木兰诗》产生的时代)186
第四节 选体与文学理论191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发展(一)198
第一节 铜雀三调与民谣国俗清商乐的崛起(北朝音乐附)198
第二节 舞曲与舞蹈的新发展207
第三节 争艳斗奇的杂技艺术215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发展(三)225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225
第二节 绘画艺术的长足发展232
第三节 佛教造像艺术的勃兴239
第十章 史学文献的蓬勃发展24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得到长足发展的原因246
一 经学的急剧衰落246
二 史官的“失其常守”247
三 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之被重视248
第二节 同一史学领域内著述的层出不穷250
第三节 新部门、新体制史学著作的纷纷涌现258
一 少数民族史259
二 典章制度史260
三 传记史学与郡国之书(地方志)261
四 舆地之学262
五 氏姓之书264
六 簿录之学(目录学)265
七 起居注266
九 考古与文物267
八 杂史267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命运270
第一节 天文历法与数学270
第二节 医学与保健277
第三节 机械学及其应用284
第四节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提高290
一 农业技术与《齐民要术》290
二 蚕桑与纺织技术292
三 造纸业的普遍与造纸技术的进步293
四 冶炼技术的提高295
第十二章 我国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98
第一节 道教的创始及其教义298
第二节 道教的传播与异端的产生305
第三节 道教的改革与道经的整理314
一 适应土族需要的东晋葛洪的改革314
二 在佛教影响下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革(正一教)318
三 陆修静、陶弘景在道经整理上与道教发展上的功绩322
第十三章 佛教的勃兴与弥勒异端的产生326
第一节 佛教内典经、论、律三藏的东传326
第二节 南朝佛教理论的发展与佛教地位的确立332
第三节 北朝佛教的僵化与弥勒异端的兴起340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与外籍人士在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史上的功绩349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其在文化上作出的成绩349
一 接受先进文化,提高民族文明349
二 文化发展道路上的生力军355
第二节 影响我国最深的外来文化——天竺佛教文化的进入363
一 鸠摩罗什与长安译经364
二 昙无谶、浮陀跋摩与姑臧译经367
三 名僧游建康,斗场译经书369
四 北方佛教的重振与洛阳译经370
五 真谛与广州译经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