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共性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言共性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1180011.jpg)
- 程工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810467085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言共性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语言共性与个性关系新探1
1.0 引言1
1.1 原则与参数4
1.1.1 早期的规则系统4
1.1.2 规则系统向原则系统的转化6
1.1.3 原则与参数模型7
1.2 功能语类和实词语类10
1.3 词库与计算系统13
1.4 管约论时期的参数研究16
1.5 限制参数能力的必要性19
1.6 对变异范围的论证21
1.6.1 实词语类不能有参数变异的观点21
1.6.2 功能语类是变异唯一来源的观点23
1.6.3 对形态与句法关系的新认识25
1.7 最简方案的变异理论27
1.8 结语2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1
2.0 引言36
第二章 来自心/生理学的证据36
2.1 心/生理学与语言研究的关系37
2.1.1 索绪尔—布龙菲尔德式的语言观37
2.1.2 行为主义语言观的衰落和心智主义语言观的兴起40
2.1.2.1 Chomsky对Skinner(斯金纳)观点的批判40
2.1.2.2 Lenneberg有关语言的生理基础的论述43
2.1.2.3 心智主义语言观的兴起45
2.2 语言习得46
2.3 语言感知53
2.4 神经语言学:失语症56
2.5 生理学对语言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看法58
2.6 总结6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62
第三章 来自学习理论的证据66
3.0 导言66
3.1 学习理论66
3.2 形式化学习理论69
3.2.1 基本假设71
3.2.2.1 学习函数74
3.2.2 基本定理74
3.2.2.2 自然语言环境75
3.2.2.3 学习标准76
3.3 强式先天论76
3.4 结语7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80
第四章 来自跨语言比较研究的证据83
4.0 绪言83
4.1 当代之前的跨语言比较研究84
4.1.1 对语言的“哲学比较”时期85
4.1.2 语言比较研究的语言学转向87
4.1.3 经典语言类型学89
4.1.4 对经典分类的改进90
4.2 当代的跨语言比较研究92
4.2.1 语言观:形式与功能的对立93
4.2.2 研究方法:演绎与归纳的对立94
4.2.3 语言共性:绝对共项与统计性共项的对立97
4.2.4 语言原则与蕴涵共项的对立99
4.2.5 生成语法与现代语言类型学的相互认可101
4.3 跨语言比较研究的意义103
4.4 余论10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10
第五章 来自汉语研究的证据115
5.0 绪言115
5.1 语言共性与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118
5.2 语言共性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122
5.3 汉语研究对语言共性研究的贡献127
5.4 余论13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39
6.0 绪言143
第六章 从跨语言的角度看汉语中的形容词143
6.1 反对汉语中有形容词的证据146
6.1.1 汉语形容词的复杂形式不能直接修饰名词147
6.1.2 汉语动词和形容词在与副词的结合方面没有任何差别147
6.1.3 汉语形容词在担任谓语时不需要由系动词引导148
6.2 对上述证据的分析148
6.2.1 从副词与动词和形容词结合的情况来看149
6.2.2 从汉语形容词的复杂形式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原因来看151
6.2.3 系词与形容词谓语153
6.3 结语15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58
第七章 从跨语言的角度看汉语中主语对语类的选择162
7.0 引言162
7.1 动词、形容词担任主、宾语的问题165
7.2 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语在语类选择上的相似性170
7.2.0 [+N]性成分和[+V]性成分170
7.2.1 英语中主语对语类的选择171
7.2.1.1 英语中的句子主语172
7.2.1.2 英语中对主宾语位置上[+V]性成分的改造173
7.2.2 汉语中主语对语类的选择175
7.2.2.1 汉语中的句子主语176
7.2.2.2 [+V]性成分177
7.2.2.3 汉语中的动名词与形名词178
7.2.3 小结179
7.2.4 进一步的证据180
7.3 对动名词的新分析182
7.3.1 DP假说184
7.3.2 动名词的DP分析188
7.3.3 有关向心结构的问题190
7.4 结语193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94
第八章 论汉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差异197
8.0 引言197
8.1 “自己”的基本语法特性200
8.1.1 “自己”的约束特性200
8.1.2 “自己”的分布特征203
8.1.3 “自己”的用法特征204
8.2.1 语言差异说205
8.2 对现有分析方案的评判205
8.1.4 事实综述205
8.2.2 参数差异说206
8.2.3 移位差异说207
8.2.4 小结208
8.3 代词与反身代词的区别211
8.3.1 反身代词的诊断标准213
8.3.2 对“自己”的测试216
8.4 古汉语中的“自”和“己”218
8.4.1 “自”218
8.4.2 “己”221
8.5 “自己”一词的性质重探22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26
第九章 论汉语中的把字句和动词复制句231
9.0 引言231
9.1 两个现有的汉语结构分析模式233
9.1.1 黄正德的汉语X阶标结构条件233
9.1.2 李艳惠的方向性参数理论236
9.1.3 本章的目的238
9.2.0 基本假设239
9.2 词库表征239
9.2.1 概念系统对词汇—语义结构的要求240
9.2.2 句法系统对词汇—语义结构的要求241
9.2.3 域内主目的词库表征242
9.2.4 域外主目的词库表征244
9.3 显性推导246
9.3.0 基本假设246
9.3.1 移动α247
9.3.1.1 中心词移动247
9.3.1.2 动词一级阶标再分析249
9.3.2.1 “用”字嵌入251
9.3.2 广义转换251
9.3.2.2 “把”字嵌入252
9.3.2.3 动词复制253
9.4 对几个要点的补充说明254
9.4.1 受事宾语和动词在底层结构中的相对位置255
9.4.2 把字句和SVO的分布256
9.4.3 准宾语和结果补语的来源259
9.4.4 “把”字嵌入和动词复制的分布260
9.5 结语26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65
第十章 总论268
10.0 要点回顾268
10.1 中国语言学的新使命270
10.2 问题和挑战272
10.3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275
10.4 对共性研究的几点看法27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80
索引287
后记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