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互联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有信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67775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互联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1.1引言1
1.2微机与主机连接的发展动力3
1.3连通性的基本问题3
1.3.1物理接口3
1.3.2电气接口3
1.3.3数据链路控制规程4
1.3.4报文处理4
1.3.5代码转换4
1.3.6差错校验5
1.3.7连接的其它考虑5
1.4微机与主机连接产品6
1.4.1文件传输软件6
1.4.2通信软件7
1.4.3高级程序之间的通信8
1.4.4 Modem9
1.4.5终端仿真卡11
1.4.6虚拟系统12
1.4.7多功能卡12
1.4.8数据交换机13
1.4.9局域网(LAN)14
1.4.10 X.25分组交换网络14
1.5产品的评估标准15
1.5.1透明度15
1.5.2数据提取方法15
1.5.3潜在的互联性15
1.5.4应用程序程序设计接口(API)15
1.6小结16
第二章 局域网(LAN)17
2.1引言17
2.2网络的类型18
2.3 LAN的优势18
2.4 Novell LAN的各种要素20
2.5网络的基本概念22
2.5.1网络拓扑23
2.5.2网络的访问方法24
2.5.3网络标准与OSI模型概况25
2.5.4 IEEE 802标准概况27
2.5.5 802.3/Ethernet(CSMA/CD)27
2.5.6 802.5/Token-Ring LAN37
2.5.7 ARCnet协议(网卡)44
2.5.8 FDDI协议46
2.5.9星状LAN47
2.5.10无线LAN和多媒体网络48
2.6小结50
第三章 NetWare LAN的组成51
3.1引言51
3.2网络的硬件组成部分51
3.2.1服务器52
3.2.2工作站53
3.2.3网络通信系统53
3.3软件部分——NetWare操作系统54
3.3.1 NetWare的历史55
3.3.2使用户PC接入网络55
3.3.3提供安全保密56
3.3.4使网络便于使用59
3.3.5处理网络打印60
3.3.6管理磁盘空间61
3.3.7保护硬盘61
3.3.8 NetWare服务器61
3.3.9 NetWare版本比较63
3.4小结65
第四章 服务器硬件选择66
4.1引言66
4.2选择文件服务器66
4.2.1中央处理机66
4.2.2硬盘和控制器69
4.2.3随机存取存储器71
4.2.4硬件总线73
4.2.5超级服务器75
4.3怎样使用多重服务器75
4.4小结77
第五章 NetWare的安装78
5.1引言78
5.2服务器硬件的装配78
5.2.1计算存储器要求79
5.2.2 PC怎样和网络适配器通信79
5.3安装NetWare 3.12的准备工作80
5.3.1使用CD-ROM进行安装的特定准备80
5.3.2选择安装的方法81
5.3.3决定使用硬盘还是软盘引导服务器81
5.3.4建立用于服务器引导的DOS区82
5.4 NetWare 3.12的安装82
5.4.1将第三方磁盘和网卡驱动程序拷贝到引导区82
5.4.2使用软盘的安装启动过程83
5.4.3使用CD-ROM的安装启动过程83
5.4.4使用装入到服务器的NetWare 3.12文件的安装启动过程84
5.4.5使用INSTALL实用程序84
5.4.6激活服务器磁盘87
5.4.7准备服务器磁盘88
5.4.8建立NetWare卷90
5.4.9怎样确定卷91
5.4.10使用INSTALL建立卷91
5.5完成安装过程93
5.5.1拷贝系统和公共文件93
5.5.2激活网卡94
5.5.3建立AUTOEXEC.NCF文件94
5.5.4建立STARTUP.NCF文件95
5.5.5停止并再启动服务器95
5.6使服务器处于良好的操作环境96
5.7小结96
第六章 激活工作站97
6.1引言97
6.2网络适配器(卡)的安装97
6.3 NetWare DOS Requester的安装98
6.3.1从NetWare 3.12 CD-ROM安装磁盘99
6.3.2将Requester安装文件拷贝到服务器99
6.3.3从NetWare 3.12磁盘启动安装100
6.3.4从CD-ROM启动安装100
6.3.5从服务器启动安装100
6.3.6选择用于Requester文件的工作站目录100
6.3.7修改CONFIG.SYS和AUTOEXEC.BAT文件100
6.3.8安装Windows支持101
6.3.9为网络适配器选择驱动程序101
6.3.10安装Requester文件102
6.4使用NetWare Requester103
6.4.1 Requester文件103
6.4.2装入其它通信协议的支持部分104
6.4.3当装入Requester时节省存储器105
6.4.4装载和卸载Requester模块的高级选项106
6.5登录入网110
6.5.1不等待提示的登录111
6.5.2连接到多重服务器111
6.5.3更改AUTOEXEC.BAT文件111
6.6小结112
第七章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113
7.1引言113
7.2为什么要转向客户机/服务器计算113
7.2.1技术进步的影响113
7.2.2当今企业环境的经济状况117
7.2.3信息系统任务的变化119
7.3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122
7.3.1分布处理和协作处理123
7.3.2客户机/服务器计算123
7.3.3计算过程126
7.3.4计算模式129
7.3.5实现方法132
7.4客户机/服务器结构133
7.4.1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优缺点133
7.4.2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硬件135
7.4.3支持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的操作系统135
7.5客户机/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36
7.5.1 SQL Server137
7.5.2 Oracle137
7.5.3 DB2/2138
7.6小结138
第八章 网络异步通信140
8.1引言140
8.2异步通信概念140
8.3拨入服务144
8.4拨出服务145
8.4.1串行通信的重定向146
8.4.2拨出产品147
8.5小结153
第九章 LAN互联设备及其应用154
9.1引言154
9.2中继器156
9.3网桥156
9.4路由器164
9.4.1路由器的功能性164
9.4.2联网寻址165
9.4.3路由选择标准166
9.4.4过滤和屏蔽167
9.4.5组播和广播帧的过滤167
9.4.6路由器和网桥的差异167
9.4.7网桥和路由器的结合(BRouter)168
9.4.8在SNA环境下的路由选择168
9.4.9混合型T1多路复用器作为LAN Hub169
9.4.10互联设备的管理171
9.4.11路由选择算法的类型171
9.5分层的路由选择172
9.5.1路由器硬件172
9.5.2哪里使用路由器172
9.6网关173
9.6.1应用实例175
9.6.2存取方法176
9.6.3结构177
9.6.4设计考虑179
9.6.5可靠性和网络管理180
9.7经过WAN联接LAN180
9.8小结181
第十章 智能和交换Hub的联网应用183
10.1引言183
10.2 Hub的应用184
10.3 Hub的分类184
10.4 Hub的组成部分186
10.4.1底板186
10.4.2机架187
10.4.3插件187
10.5网络管理188
10.6 Hub的评估依据190
10.6.1底板灵活性190
10.6.2媒体类型190
10.6.3容错能力190
10.6.4网际互联190
10.6.5网络管理190
10.6.6图形用户接口191
10.6.7端口扩展和厂家信誉191
10.7小结191
第十一章 通信协议192
11.1引言192
11.2 Xerox Network Systems (XNS)概述192
11.2.1 XNS分层结构194
11.2.2网际数据报文协议(IDP)195
11.2.3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197
11.2.4排序包协议(SPP)198
11.2.5包交换协议(PEP)200
11.2.6信使(Courier)协议200
11.2.7交换名字服务201
11.3 IPX/SPX概述201
11.3.1网际包交换(IPX)201
11.3.2排序包交换(SPX)203
11.3.3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204
11.3.4 NetWare核心协议(NCP)207
11.3.5服务公告协议(SAP)208
11.4 NetBIOS概述209
11.5 Apple Talk概述216
11.5.1 Apple Talk协议栈217
11.5.2 Apple Talk的数据链路协议219
11.5.3 Apple Talk地址分辨协议(AARP)220
11.5.4数据报文传递协议(DDP)222
11.5.5 Apple Talk事务协议(ATP)224
11.5.6 Apple Talk对话协议和Apple Talk数据流协议224
11.6 TCP/IP概述225
11.6.1多厂家LAN225
11.6.2 OSI模型和TCP/IP结构模型226
11.6.3 Internet协议(IP)229
11.6.4传输控制协议(TCP)236
11.6.5用户数据报文协议(UDP)238
11.6.6选择型TCP/IP应用程序239
11.6.7 TCP/IP的发展趋势243
11.7小结243
第十二章 开放系统互联(OSI)244
12.1引言244
12.2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的比较244
12.3 OSI分层概况245
12.4 OSI物理层248
12.5 OSI数据链路控制(DLC)层248
12.6 OSI网络层249
12.7 OSI传输层252
12.8 OSI对话层254
12.9 OSI表示层258
12.10 OSI应用层261
12.10.1联系控制服务元素(ACSE)262
12.10.2可靠的传送服务元素(RTSE)263
12.10.3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263
12.10.4委托、并发性和恢复(CCR)264
12.10.5报文处理服务(MHS)264
12.10.6虚拟终端(VT)264
12.10.7文件传送、存取和管理(FTAM)265
12.10.8作业传送和操作(JTM)265
12.11 OSI网络管理266
12.12系统管理269
12.13应用服务元素(ASES)269
12.13.1公共管理服务元素(CMIS)269
12.13.2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269
12.14功能领域270
12.15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271
12.16 OSI产品状况272
12.16.1 IBM272
12.16.2 DEC272
12.16.3 Sun272
12.16.4 3Com273
12.16.5 AT&T与IBM结盟273
12.17小结273
第十三章 X.25分组交换数据网275
13.1引言275
13.2 X.25网的联网概况275
13.3物理层277
13.4数据链路层277
13.5网络层278
13.5.1 X.25分组格式279
13.6标准设施283
13.7补充的标准283
13.7.1 X.121寻址方案284
13.7.2连接标准285
13.8小结286
第十四章 帧中继网络288
14.1引言288
14.2帧中继出现的背景289
14.3帧结构289
14.4地址字段(帧头)291
14.5拥塞控制293
14.6强化的链路层管理(CLLM)294
14.7本地管理接口(LMI)296
14.8网络管理297
14.9网络结构298
14.9.1帧中继接入设备298
14.9.2帧中继交换机299
14.10厂家及产品的选择302
14.11帧中继的优点302
14.11.1标准化302
14.11.2吞吐量303
14.11.3请求时响应的动态带宽303
14.12连接类型、线路类型和操作方式303
14.13小结304
第十五章 B-ISDN/ATM网络305
15.1引言305
15.2帧中继和信元中继的比较306
15.3什么是异步传输模式(ATM)306
15.4 B-ISDN的目标307
15.5信元长度308
15.5.1固定长度和可变长度的比较308
15.5.2信元长度的选择309
15.6 B-ISDN服务分类310
15.7 ATM对不同服务要求的适配311
15.7.1 AAL类型0312
15.7.2 AAL类型1(服务类型A)312
15.7.3 AAL类型2(服务类型B)313
15.7.4 AAL类型3/4(服务类型A、C和D)314
15.7.5 AAL类型5(服务类型C)315
15.7.6适配层对用户和网络操作员的作用316
15.8 ATM层317
15.8.1连接方式317
15.8.2虚拟通路(VP)和虚拟信道(VC)319
15.8.3虚拟网络321
15.8.4 ATM信头功能322
15.9 ATM交换324
15.9.1局域功能324
15.9.2广域功能327
15.9.3 ATM产品330
15.10小结331
第十六章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332
16.1引言332
16.2对SMDS的需求334
16.2.1 SMDS支持的服务334
16.2.2 SMDS的特性335
16.3 SMDS技术结构335
16.4 SMDS协议337
16.5交换系统339
16.6语音和视频信息的分组交换340
16.7服务管理340
16.8 MAN的概念341
16.9小结343
第十七章 网络测试与故障排除345
17.1引言345
17.2协议分析仪346
17.2.1协议分析仪的故障探测功能346
17.2.2 LANalyzer for Windows350
17.2.3协议分析仪的发展趋势351
17.3测试盒(分接装置)351
17.4误码率测试仪(BERT)351
17.5模拟线路损伤测试仪352
17.6 T载波测试353
17.6.1测试特性353
17.6.2 DDS测试354
17.6.3 FT1测试354
17.6.4 ISDN测试355
17.7测试帧中继网络357
17.8 ATM网络故障定位和测试358
17.8.1操作、管理和维护(OAM)358
17.9 FDDI测试359
17.10 NetWare LAN故障查找举例359
17.10.1 Ethernet(以太网)359
17.10.2 Token-Ring(权标环网)365
17.11小结369
第十八章 LAN管理370
18.1引言370
18.2故障管理372
18.2.1网络系统故障及其管理372
18.2.2预防性的故障管理372
18.2.3容错设备373
18.2.4故障查找和“求助桌面”375
18.2.5故障检修377
18.2.6故障管理工具379
18.3配置管理383
18.3.1配置信息384
18.3.2网络实体及其属性384
18.3.3标准和配置报告385
18.3.4网络映像385
18.3.5物理设备386
18.3.6目录387
18.3.7网络操作系统工具388
18.3.8配置的控制391
18.4性能管理393
18.4.1实际应用程序内部的响应时间394
18.4.2响应时间的测量395
18.4.3网络的瓶颈395
18.4.4分层性能跟踪396
18.4.5效率397
18.4.6跟踪监视工具397
18.4.7协议分析仪和性能测量397
18.4.8服务器性能因素398
18.4.9 Hub(集线器)性能因素398
18.4.10路由器和网桥性能因素398
18.4.11工作站性能399
18.4.12通信管理399
18.4.13网络模拟399
18.5保护网络的计划(安全管理)400
18.5.1为什么要制订安全保密计划400
18.5.2如何制订安全保密计划400
18.5.3审查安全保密402
18.5.4物理上的安全保密402
18.5.5防止数据窜改403
18.5.6预防盗窃404
18.5.7软件安全保密405
18.5.8口令的管理和馈给405
18.5.9 OS预防设施405
18.5.10防病毒软件408
18.5.11应用程序的安全保密408
18.5.12防灾计划408
18.5.13日常硬件故障410
18.5.14环境问题410
18.6记帐管理411
18.7网络管理平台412
18.7.1管理平台的元素413
18.7.2其它管理结构414
18.7.3管理平台属中等管理水平415
18.7.4选择网络管理平台415
18.7.5 Novell:NetWare管理系统417
18.7.6 HP Open View产品419
18.7.7 IBM的AIX System View NetView/6000419
18.7.8 SunNet Manager420
18.7.9 SPECTRUM420
18.8小结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