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158766.jpg)
- 段瑞华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913458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技术革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时代的严肃课题1
上篇1
二、基本内容概述2
第一章 蒸汽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11
第一节 蒸汽车技术革命11
一、蒸汽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黄国的原因11
二、蒸汽技术革命概述15
第二节 蒸汽技术革命与生产社会化18
一、生产工具机器化19
二、生的场所工厂化20
三、资本积累集中化20
四、生产过程专业化20
五、产品生产协作化21
六、经济交往国际化22
七、生产增长高速化23
一、商品经济占主民地位25
第三节 蒸汽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5
二、雇佣劳动制成为根本的经济制度26
三、生产社会化过与生产资料本家私人占有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27
四、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统治地位的确立27
第二章 蒸汽技术革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论28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的历史进步性28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进步性的基本表现29
二、推翻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30
三、开创了世界历史·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3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两个必然性”的经济根源3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34
二、生产社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立点3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两个必然性”的阶级根源37
一、产业革命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两大阶级37
二、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的根源38
三、资产阶级孕育了否定自身的力量40
四、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1
一、未来社会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43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认识43
二、暴力革命是通向未来社会的唯一大门45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47
四、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必须经历四个阶段49
五、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50
六、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1
七、以计划经济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51
八、以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生产·以劳动券代替货币流通52
九、阶级消灭,国家消亡53
十、人的解放55
第五节 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来社会的生产力理论的再认识57
一、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怎样认识未来社会所依托的生产力58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生产力理论的二重性61
电力技术革命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67
第三章 电子技术革命69
第一节 电力技术革命发生的条件69
一、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69
二、电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电力技术革命的科学基础69
一、发电机、电动机和输电技术的发展70
第二节 电子技术革命一瞥70
二、通讯技术的发明71
三、电力照明和内燃机技术的出现73
第三节 电力时代74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74
二、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75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及其转移78
第一节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78
一、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78
二、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79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81
一、电力技术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缓解作用82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转嫁83
第三节 电力技术革命中的矛盾焦点:经济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92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卡夫丁峡谷”理论93
二、解决帝国主义时候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西方类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7
三、解决帝国主义时候的社会基本矛盾的东方类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99
一、电力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103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跳跃发展103
第五章 传统社会主义的负重前进103
二、列宁论电力技术社会主义108
三、传统会主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11
第二节 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背负的几大包袱119
一、第一个包袱:离开生产力本性的要求来变革生产关系120
二、第二个包袱:长期以阶级斗争为钢,工作重心转移的时机一再丧失128
三、第三个包袱:排斥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划等号132
下篇135
四、第四个包袱:“左”倾顽症长期存在135
第六章 智能技术革命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145
第一节 关于智能技术革命的称谓145
一、常见的几种称谓的不足145
二、关于智能技术革命的提法146
第二节 智能技术革命发生的条件147
一、长期的科技储备147
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148
三、生产工具发避孕药内在要求149
五、科技发展社会化的结晶150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智能技术革命的进程150
六、垄断资本的驱动151
第三节 智能技术革命为何首先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51
一、经济实力雄厚151
二、资本主义蕴含着科技革命的内在动力153
三、教育的普及与提高154
四、科技和人才引进155
五、管理科学的应用157
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若干调整158
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刺激效应160
第四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要素要的新162
一、劳动资料的变革162
二、劳动对象的变革164
三、劳动者从手的解放到脑的解放166
四、分工协作的发展168
五、科学管理功能的加强169
六、“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论辨析170
一、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174
第七章 智能技术革命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困境174
第一节 智能技术革命使社会主义落后于资本主义174
二、长期被迫备战,消耗了国力177
三、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步步进逼178
第二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苦斗180
一、急于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81
二、不断发动政治运动,以期巩固社会主义185
三、不断进行思想改造,以期坚持马列主义191
四、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以期发展国民经济199
五、追求世界革命,以期东风压倒西风202
第八章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勃兴209
第一节 历史的宝贵的启迪209
一、两次增值失科技和经济发展机遇的教训209
二、传统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教训211
三、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经验215
四、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探索218
第二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44
一、智能技术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动力244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48
第三次 智能技术革命与党的工作重转移253
一、工作重心转移的国内根据253
二、工作重心转移的国际根据258
第四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260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不能抹煞260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相互关联的社会制度262
第五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第一生产力267
一、第一生产力的含义267
二、邓小平论第一生产力269
第六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71
一、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271
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勃兴的经济体制273
第七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科技发展加速律和科技差距缩小律276
一、科技发展加速律及其社会意义276
二、科技差距缩小律及其社会意义278
结事语 科教兴国,再创辉煌284
后记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