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货币供求均衡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货币供求均衡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1157383.jpg)
- 殷孟波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08678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货币供求均衡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谈起1
一、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1
1.马克思的社会总产品实现规律2
2.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6
3.经济失衡理论6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8
1.对马克思经济平衡理论的通常理解9
2.货币流通与物资运动12
3.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15
一、研究货币需求理论的出发点18
第二章 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计量模型18
1.货币具有的经济功能19
2.货币功能与货币需求理论21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24
1.对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概括24
2.对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通常理解28
3.几点结论34
三、对我国货币需求量结构的研究35
1.货币需求结构35
2.货币需求结构的构成部分38
3.对货币需求总最的简要概括39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41
四、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能否计量41
2.数量关系不易把握不能否定定量分析42
3.测算货币需求量的几种模型44
4.西方国家对货币需求函数的编制51
5.选择计量货币需求模型的标准54
6.对选择计量我国货币需求模型的看法54
7.影响货币需求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60
第三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收支64
一、信用贷币与信用工具65
1.信用货币与银行65
2.信用货币与信用工具67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收支68
1.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收支系统68
2.货币流通中的主次关系72
三、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75
1.银行能够发放多少贷款供给多少货币75
2.银行应该发放多少贷款供给多少货币78
3.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80
4.货币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82
5.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84
四、货币供给模型88
1.货币供给模型89
2.货币供给能够为自己创造需求94
3.货币供给弹性100
4.货币供给弹性的运用101
5.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货币供给量的决定103
第四章 货币均衡与信贷平衡114
一、货币均衡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之间的关系115
1.货币均衡的两种表现形式115
2.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和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118
3.合理掌握货币供给量是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关键120
4.货币供给量能否合理的关键在于调控信贷收支121
1.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求的关系123
二、货币均衡与信贷平衡123
2.全社会的货币流通可以纳入信贷收支运动中考虑126
3.信贷平衡与货币均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133
4.平衡信贷收支不是银行一家的事141
5.对1984年信贷收支一度失控原因的分析143
6.导致当前货币量偏多的主要因素分析151
第五章 货币失衡与信贷失控157
一、货币失衡与信贷差额157
1.货币失衡157
2.货币失衡与信贷差额160
1.通货膨胀的含义162
二、货币信贷失衡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货膨胀162
2.通货膨胀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164
3.适度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67
4.通货膨胀与紧缩政策169
三、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171
1.信贷差额与信用膨胀171
2.产生信用膨胀的主要原因分析173
3.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77
4.信用膨胀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178
四、货币失衡与财政赤字179
1.形成财政赤字的基本原因分析180
2.财政赤字的不同类型183
3.财政赤字与货币失衡188
第六章 调控政策与监测体系194
一、调节货币失衡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政策194
1.调节货币失衡可采取的主要措施194
2.调节货币失衡可采取的政策与手段199
二、调控政策与监测货币失衡的指标体系238
1.调控政策与监测体系238
2.能否用货币发行与物价的对比关系作为监测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243
3.能否用物价上涨率与利息率的对比关系作为监测指标246
4.能否用经验数据作为监测指标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