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何干之文集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何干之文集 第3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1145587.jpg)
- 何干之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66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何干之文集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怀念干之同志--为《何干之文集》出版而作 胡华1
中国现代革命史1
第一章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1919年5月至1921年6月)1
一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失败1
二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6
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1
四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3
五 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思想18
六 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合2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至1923年12月)25
一 华盛顿会议和帝国主义共同分割中国25
二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原则和革命纲领27
三 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32
四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38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结语42
第三章 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右派的对立(1924年1月至1926年7月)43
一 1924年至1927年政治形势43
二 工人运动的复兴和农民运动的兴起46
三 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51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根本思想59
第四章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革命的失败(1926年7月至1927年7月)67
一 北伐战争中阶级关系的新变化67
二 中国共产党内在农民问题上的根本分歧72
三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79
四 武汉时期政治形势85
五 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对革命的危害8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语94
第五章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96
一 革命转入低潮96
二 中国革命由进攻到退却的转变过程101
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造106
四 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109
五 红色地区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政策115
六 红军建设和红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121
一 新的世界战争的威胁12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纠正党内“左”倾路线(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127
二 全国抗日反蒋高潮129
三 第三次“左”倾路线指导下有利革命形势的丧失133
四 “左”倾冒险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36
五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143
六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147
第七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组织(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151
一 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开始151
二 国民党欧美派抗日倾向153
三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157
四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59
五 逼蒋抗日163
六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170
七 奠定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17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语175
第八章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1937年7月至1940年12月)176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176
二 两条路线,两种结果179
三 中日战争发展规律185
四 纠正新投降主义190
五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
六 坚持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200
第九章 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巩固(1941年1月至1942年12月)206
一 人民抗日战争的困难局面206
二 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政策209
三 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的方针216
四 对敌斗争中的民兵220
第十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223
一 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223
二 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227
三 中国共产党争取抗日最后胜利的基本政策232
四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235
抗日战争结语238
第十一章 争取国内和平民主斗争(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240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240
二 新的国内战争的威胁242
三 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244
四 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政府支持下部署反共内战247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军打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252
一 人民革命战争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252
二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57
三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和国民党政治欺骗的破产261
四 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263
第十三章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1947年7月至1949年10月)266
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266
二 中国共产党的新区政策和新解放城市政策274
三 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277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8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结语290
第十四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改造(1949年10月至1952年)291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际关系291
二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294
三 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299
四 民主工作的胜利303
五 全国土地改革 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307
六 中国职工运动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整党建党工作314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胜利(1953年至1956年6月)318
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318
二 我国的和平和统一政策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25
三 肃清反革命运动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32
四 全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335
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结语343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345
序 李新346
写在本书出版时 刘炼349
第一章 中国资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353
一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变化353
二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别动队358
三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363
四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破产374
五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及其失败379
六 中国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幻想386
七 中国革命新时代的开始394
反对北洋军阀的历史教训397
第二章 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破裂397
一 国共两党的革命联盟397
反对帝国主义的历史教训403
列宁、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406
国民党改组408
二 国民党右派的反动411
冯自由反对国民党改组411
邓泽如反对革命政纲413
戴季陶反对“党内合作”415
廖仲恺被刺事件416
西山会议派418
第一号政治冒险家421
三 蒋介石是怎样上台的?421
真假两种姿态424
爬上了国民党的领导地位428
初试向共产党人开刀431
四 帝国主义从革命内部寻找同盟者434
帝国主义分裂政策435
把蒋介石集团拉去438
把汪精卫集团拉去442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446
第三章 在帝国主义武装侵略面前,资产阶级各派的矛盾和分裂450
一 国民党政权中各反革命派的对立和变化450
蒋介石下台又上台450
东北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旗454
国民党新军阀战争和蒋介石反革命专政的加强456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反革命联盟465
二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民族资产阶级反对派469
国民党民主派470
民族资产阶级反蒋派473
国民党改组派476
三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政策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倾向479
国民党对日不抵抗主义480
国民党压迫人民的国内政策485
上海争取民主自由的运动488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490
福建事变492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494
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组织498
东北军、十七路军联共抗日498
蒋介石集团对日政策的动摇501
逼蒋抗日50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509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513
第四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斗争515
一 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方针515
冀察当局战和不定515
上海、南京保卫战的教训520
阎锡山的“应战”和“观战”526
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529
二 国民党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533
日本帝国主义诱降的对象533
以共产党为主要敌人540
蒋介石同西南地方实力派的矛盾543
对反共顽固派的斗争策略546
三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551
抗战初期中间党派一致拥蒋551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主同盟557
所谓中间立场是什么561
争取民族资产阶级564
史迪威来华567
四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567
赫尔利的扶蒋反共政策和国共谈判573
第五章 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打碎国民党反动国家机器578
一 蒋介石的战争政策与和平欺骗政策578
战后国内战争的威胁578
蒋介石为什么要和平谈判582
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588
国民党签订停战协定的实质594
二 民族资产阶级第三条道路的幻想598
民主党派对政治协商会议的要求599
民主党派的政治分野604
民主同盟的解散609
三 国民党的假和谈和革命阵营反对派614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危机615
国民党求和的目的是什么620
民主个人主义者向何处去628
四 将革命进行到底631
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631
各民主党派反蒋反美634
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637
地方性局部性的和平解放639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主要经验644
何干之著述目录655
编后记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