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明显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10884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51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前言1
总论 二十世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一 中国的二十世纪是一个苦难的世纪,但又是一个伟大的世纪1
二 人民共和国的道路是二十世纪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3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划时代事件10
第一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初创15
一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15
二 共和国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16
三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23
四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性质、特点和作用26
第二节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29
一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29
二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曲折发展31
三 “左”倾错误的泛滥及其对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危害33
四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完善37
第二章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2
一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42
二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46
三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发展48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性质与特点54
一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性质54
二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特点60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历史任务68
一 建国初期的历史任务68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任务75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87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酝酿87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9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职能97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97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能98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性质与特点102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102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107
第四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概况和任务109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人民政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47
一 旧政协的结束与新政协的创立147
二 人民政协的发展和曲折153
三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政协工作的冲击156
四 新时期政协制度的恢复和发展158
第二节 人民政协制度的基本职能与任务161
一 人民政协制度的基本职能161
二 履行基本职能是人民政协工作的核心166
三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168
四 必须坚持和充分发挥政协基本职能的作用169
一 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会议制度的根本是思想观念的变革171
第三节 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制度171
二 明确与理顺并用法律固定人民政协同各方面的关系172
三 建立和健全有助于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177
四 增强政协委员进行政治协商的意识181
五 加强人民政协自身的建设182
六 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185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89
一 多党合作制度的酝酿与形成189
二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概况193
三 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巩固和完善208
一 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以及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21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作用216
二 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220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224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22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形式233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方针233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式239
一 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242
第六章 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中共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建立242
二 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251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曲折发展259
一 中央行政制度的曲折发展259
二 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曲折发展263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健康发展268
一 中央行政制度的健康发展268
二 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272
三 历届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状况279
一 共和国国防制度的确立296
第七章 共和国国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国防制度的确立与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296
二 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298
三 实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方针,加强军队建设301
第二节 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国防现代化任务的确定306
一 反对美国侵占台湾和援越抗美的斗争306
二 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对我国的威胁314
三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321
四 国防现代化任务的确定324
一 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任务的确定。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举行331
第三节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加强和军队改革整编的成就331
二 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队改革整编的成就333
第八章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建立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关系339
一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建立339
二 新中国的建交原则与新型的外交关系的创立345
三 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348
四 抗美援朝中的外交斗争351
五 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斗争355
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亚非会议357
一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362
第二节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362
二 中美大使级会谈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斗争363
三 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下的外交斗争364
四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巩固和对外关系的发展36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冲击。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369
一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冲击369
二 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七十年代的外交政策370
三 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373
一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发展378
第四节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新发展378
二 对外关系的新发展383
第九章 共和国人口、教育、干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人口制度的建立与发展392
一 中国人口的现状及人口问题的由来392
二 中国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出路399
第二节 共和国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02
一 共和国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造402
二 共和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曲折道路405
三 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406
一 国家规模的干部制度的建立409
第三节 干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09
二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412
第十章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415
一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415
二 共和国各级地方司法机构的建立和司法制度的初步实施419
第二节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发展与曲折422
一 人民司法制度的发展422
二 法制建设的曲折和破坏424
一 必须从“人治”转变为“法治”428
第三节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全面发展428
二 必须制定各种完备的法律429
三 重建检察和司法机关431
四 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432
五 培养司法干部432
六 开创司法工作的新局面433
第十一章 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436
一 特殊国情与民族问题436
二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的提出过程439
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据445
一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全面实施448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448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备452
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就455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458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458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463
三 民族自治地方的分布及成立概况465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472
第十二章 共和国“一国两制”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一国两制”的确立和发展472
二 “一国两制”的确立与发展480
第二节 共和国“一国两制”的性质与特点487
一 “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487
二 对香港、澳门、台湾的基本政策488
三 “一国两制”的性质与特点495
第三节 共和国“一国两制”的实施及历史意义503
一 “一国两制”的实施503
二 “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