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1111869.jpg)
- 黄崇岳总主编;周继中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2347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908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9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族民主制中孕育的行政管理1
第一节 原始共产制下的氏族民主制1
一 原始共产制经济1
二 原始群与氏族公社2
三 氏族、胞族与部落的组织管理4
四 美妙的氏族民主制,但它不是黄金时代7
第二节 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8
一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9
二 炎黄时代的部落联盟与战争11
三 尧舜时代的军事民主制与国家雏型14
第二章 夏商周三朝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初创19
第一节 夏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初创20
一 夏禹治水与“九州”说20
二 行政管理机构22
三 统治思想与方针24
第二节 商朝政权、族权和神权相结合的行政管理26
一 王权的父子相继与兄终弟及26
二 行政管理机构27
三 行政管理的特点31
四 商纣王乱政33
一 营建东都与分封诸侯36
第三节 西周分封与宗法制度下的行政管理36
二 宗法与世袭制度38
三 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机构39
四 文化教育50
五 土地与赋税制度52
六 工商业管理53
七 刑法与法制思想54
八 对殷民的行政管理方针——敬天、敬德、保民、慎罚57
九 西周后期官僚机构的恶性膨胀和政治腐朽63
一 从正卿执国命到君临天下的政治65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体制65
第三章 春秋战国确立的行政管理模式65
二 行政中枢的组成形式75
三 国野——郡县地方行政上的大变化83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吏管理制度85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85
二 官吏的考课制度97
第三节 诸国行政管理思想的变化99
一 从“礼治”到“法治”99
二 从族管理到家管理102
三 从“农商并重”到“重农抑商”103
第四章 秦朝的行政管理105
第一节 为适应国家统一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105
一皇帝的特殊地位106
二中央行政组织111
三地方行政组织119
第二节 秦朝行政机构的运行机制125
一 决策方式与政令发布125
二 官吏的选任128
三 官吏的等级及待遇136
四 官吏的考核和奖惩139
五 行政法规所反映的行政管理基本原则142
第五章 汉朝的行政管理146
第一节 汉朝的行政建置与行政区划146
一 凌驾于行政权力之上的专制皇权146
二 中央行政中枢153
三 中央政务机构160
四 地方行政区划及管理权限164
第二节 汉朝的行政管理思想171
一 在历史的反思中形成的汉初行政管理思想171
二 鼎盛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174
三 两汉鼎革之际的行政管理思想177
四 政制与人治并重180
第三节 汉朝的行政立法与行政监察183
一 行政立法183
二行政监察188
第四节 汉朝的官吏管理195
一 官吏的任用195
二 官吏的考核和奖惩199
三 休假和退休制度202
四 官场的积弊204
一 军事建置210
第五节 汉代的军事行政管理210
二 军种与兵制212
第六节 对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218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扩大218
二 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224
第七节 汉代的其他行政管理228
一 文书管理228
二 户籍与赋税管理233
三 财政管理238
一 皇权的衰而复兴24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中央行政制度246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246
二 中央行政中枢机构的演变250
三 监察制度的变化26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268
一 魏晋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268
二 十六国及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28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官吏的管理制度285
一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影响285
二 官吏的其他管理制度294
一 诸葛亮的“和戎”策及相应的管理措施300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管理300
二 西晋江统的“徙戎论”303
三 十六国时期从民族分治到民族合治306
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与民族合治311
第七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315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隋朝行政管理315
一 隋文帝新政315
二 隋炀帝的暴政及隋的灭亡323
第二节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置及其职权326
一 宰相制度327
二 中枢机构——“机要之司”331
三 政务机构与事务机构334
四 监察机关340
第三节 唐朝的地方行政建置342
一 县、州、府343
二 道345
第四节 唐朝官吏的管理制度346
一 官吏的选拔346
二 官吏的任用方式350
三 俸禄、考绩与其他354
一 兵役制度357
第五节 唐朝的军事管理357
二 兵员种类360
三 军政管理和军事统御系统364
第六节 唐朝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371
一 少数民族政策371
二 对羁縻府州的行政管理378
第七节 唐朝的财政、赋税、户籍与土地管理384
一 财政赋税管理384
二 户籍和土地管理394
第八节 唐朝的行政管理思想401
一 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402
二 武则天的用人思想411
三 唐玄宗前期的行政管理思想及行政改革措施418
四 《唐六典》中反映的行政管理思想423
第八章 五代十国的行政管理426
第 一节 五代诸朝的行政管理426
一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建制426
二 官吏的选拔和任用433
三 行政管理状况与五代政局436
一 称帝诸国的行政建制454
第二节 十国诸政权的行政管理454
二 臣属政权的行政建制456
三 十国行政管理状况458
第九章 宋朝的行政管理466
第一节 中央三权分立的政体466
一 枢密院掌军队466
二 三司主财政471
三 中书掌政事决策474
第二节 集权于中央的地方分权管理480
一 路设四监司与对转运使的管理481
二 州县的建置、等级及其管理483
三 收地方精兵为禁军486
四 集地方财权归于中央487
五 五保与户籍管理488
六 城乡治安管理494
第三节 军队的管理498
一 安抚宿将之策498
二 枢密院和三衙分领禁军501
三 禁军的编制和招募502
四 禁军的管理506
五 武学、武举与对武将的制御511
一 官员的选拔516
第四节 官吏的选用制度516
二 官、职、差遣的分任制度525
三 官员的回避制度531
四 官吏的考核和奖惩534
五 致仕制度541
第五节 监察制度546
一 台谏机构及其职能合一546
二 台谏官的选任550
三 地方的监察制度552
四 监察官互察制度553
一 宋代的诏令文书555
第六节 行政机制的运转555
二 文书的递送和管理556
三 驿站559
第七节 行政管理制度上的变革564
一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564
二 以改革官制(机构)为中心的元丰改制569
第十章 辽朝的行政管理572
第一节“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制度572
一 “因俗而治”的政策572
二 北南面官制的主要机构及其分析574
三 辽朝行政管理的特点584
第二节 辽朝的军事管理和边疆防御586
一 军队的构成586
二 军事机构589
三 军事供应和马政591
四 边疆防御593
第十一章 金朝的行政管理596
第一节 金朝中央尚书一省制的行政管理制度596
一 金初中央勃极烈制度596
二 金熙宗以三省制取代勃极烈制598
三 海陵王确立中央尚书一省制601
四 中央尚书省602
五 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607
六 尚书一省制中央机构的特点609
第二节 金朝的猛安谋克及其管理611
一 猛安谋克的发展611
二 猛安谋克南迁及有关制度614
三 猛安谋克的整顿617
四 猛安谋克的衰落628
第三节 金朝的监察制度628
一 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628
二 地方监察机构提刑司638
三 监察管理制度644
四 谏诤制度647
第十二章 元朝的行政管理649
第一节 元朝“总政务”的中书省与地方行省制度649
一 中书省的创立与省规的制定649
二 中书省的宰执官及其职掌650
三 中书省统领六部651
四 一省制的利弊651
五 行省的起源652
六 行省创立的过程654
七 行省辖境的形成及其管辖范围657
八 行省的职责与官吏的编制661
九 行省制的积极作用662
第二节 元朝“秉兵柄”的枢密院及其军事管理制度664
一 枢密院与行枢密院664
二 军户出兵制665
三 宿卫制与镇戍制669
四 军户的管理671
第三节 元朝“司黜陟”的御史台及监察制度的特点672
一 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具有同等地位672
二 垂直领导的监察体制674
三 台谏机构和职能合一676
四 监察官自选677
五 纠弹不避权贵679
六 整顿监察机构以振台纲683
第四节 元朝的站赤及其管理制度687
一 站赤的建立及其规模687
二 站赤的管理体制689
三 签为站户的标准和站户承当的站役690
四 乘驿的制度691
五 站赤的衰蔽692
六 站赤的整治696
七 站赤的作用697
第五节 元朝的达鲁花赤、四等人和驱口制度698
一 达鲁花赤制698
二 四等人制度701
三 驱口制705
第十三章 明朝的行政管理708
第一节 内阁的创立和发展708
一 从设相到罢相708
二 初置内阁711
三 仁宣之治与内阁713
四 平允的内阁715
第二节 宦官预政717
一 职掌“朱批”717
二 庞大的宦官机构722
三 宫廷之外的太监724
四 宦官侦讯兼掌狱725
第三节 管理庶政的六部与寺监727
一 管理庶政的六部727
二 各有所掌的寺监732
三 管理江南事务的南京六部735
一 三司分理地方736
第四节 三司分理地方与里甲制736
二 府州县的地方行政737
三 基层里甲740
四 巡抚与总督742
第五节 官吏的任用与管理744
一 三途并用744
二 学校745
三 科举748
四 铨选750
五 考核752
一 简核的《明律》754
第六节 简核的《明律》与审判制度754
二 四级审判制度756
第七节 颇具权威的行政监察759
一 权威的行政监察机关——都察院759
二 代天子巡狩的巡按制度764
三 职掌言谏与封驳的六科765
第八节 皇帝掌兵的军事行政767
一 五军都督府767
二 卫所771
一 黄册与鱼鳞图册774
第九节 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774
二 粮长775
三 一条鞭法777
第十节 民族事务与边政管理779
一 袭元的土司制779
二 因教治藏784
三 封王治蒙787
四 设卫治西陲789
第一节 从贵族共议到皇权专制791
一 贝勒议政791
第十四章 清朝的行政管理791
二 御门听政794
三 南书房797
四 军机处799
第二节 内阁与朝廷决策802
一 行政管理总汇的内阁802
二 决策与程序806
第三节 督抚地方与保甲811
一 行政区域的划分811
二 总督与巡抚812
三 布政使与按察使814
四 提督学政815
五 道府与县817
六 保甲819
第四节 官吏的任用与管理820
一 首重科举正途820
二 荐举825
三 捐资授官827
四 铨选829
五 幕客与吏员831
六 回避835
七 考核837
八 正俸与养廉841
第五节 严峻的《清律》与司法管理845
一 入关前的律与令845
二 严峻的《清律》847
三 审判制度与司法管理850
第六节 行政监察与实绩854
一 台省合一的监察制度854
二 科道官的择用与使命856
三 监察实绩860
一 八旗编制与都统衙门863
第七节 八旗与绿营军制863
二 侍卫——皇权专制的特殊工具865
三 步军统领衙门与驻防八旗869
四 绿营873
第八节 户籍与财赋管理877
一 编审人丁与户籍877
二 摊丁入地的赋税制880
三 粮价奏报与平粜881
四 奏销与审核制度886
一 理藩院888
第九节 理藩院与民族事务管理888
二 满蒙联姻与木兰秋狝891
三 守以重臣,屯以劲旅893
四 因俗而治,形式多样894
五 驻藏大臣与《钦定西藏章程》896
六 土司与改土归流897
第十节 对外事务管理898
一 对西方传教士的利用与限制899
二 鄂博与巡哨900
三 出使与接待来使902
四 对外贸易的管理903
后记907